羔羊痢疾是影響羔羊成活率和生長發(fā)育的一種常見疾病。發(fā)病原因很多,主要由大腸桿菌、沙門氏桿菌、腸球菌和飼養(yǎng)條件性因素等。因羔羊的抵抗能力較差,病菌最易感染,多以7日齡以內的羔羊為主。傳播源為病羔羊糞便,經(jīng)消化道、臍帶和創(chuàng)傷感染,潛伏期一般為1-2天,有的出生幾小時。因病原菌不同而異。
臨床癥狀:病初垂頭弓背,不吃奶,隨即腹瀉,有的粥狀,有的水樣,顏色有綠、黃綠、灰白等,并有惡臭味,體溫升高39.5℃,后期肛門失禁,糞中帶血。眼窩下陷,被毛粗亂,身體震顫、哀叫,衰竭而死亡。死檢主要表現(xiàn)為腸道可見出血性炎癥,腸粘膜潰瘍和壞死,潰瘍面大小不一,部位不定,可見于大腸,有的在小腸,應采剛死亡的病羔腸內容物,腸系膜淋巴結、心血等,做微生物學檢查以確定病原。
防治措施:1、加強飼養(yǎng)管理,提高母羊膘情,使之產羔壯實,增強抗病力;2、搞好羊舍衛(wèi)生,定期有10-20%石灰乳或5-10%漂白粉溶液噴灑羊舍及周圍環(huán)境。保持羊舍干燥、溫暖,做好接羔工作,保證適時哺乳。3、常發(fā)地區(qū)可于產前給母羊注射羔羊痢疾菌苗,羔羊出生后12小時內,可口服土霉素預防,每天一次,每次0.15-0.2克,連服3-5天。4、精心護理,在搞好保溫和哺乳的基礎上,用磺胺咪0.5克,鞣酸蛋白0.2克,恩諾沙星0.5克等藥物治療。
臨床癥狀:病初垂頭弓背,不吃奶,隨即腹瀉,有的粥狀,有的水樣,顏色有綠、黃綠、灰白等,并有惡臭味,體溫升高39.5℃,后期肛門失禁,糞中帶血。眼窩下陷,被毛粗亂,身體震顫、哀叫,衰竭而死亡。死檢主要表現(xiàn)為腸道可見出血性炎癥,腸粘膜潰瘍和壞死,潰瘍面大小不一,部位不定,可見于大腸,有的在小腸,應采剛死亡的病羔腸內容物,腸系膜淋巴結、心血等,做微生物學檢查以確定病原。
防治措施:1、加強飼養(yǎng)管理,提高母羊膘情,使之產羔壯實,增強抗病力;2、搞好羊舍衛(wèi)生,定期有10-20%石灰乳或5-10%漂白粉溶液噴灑羊舍及周圍環(huán)境。保持羊舍干燥、溫暖,做好接羔工作,保證適時哺乳。3、常發(fā)地區(qū)可于產前給母羊注射羔羊痢疾菌苗,羔羊出生后12小時內,可口服土霉素預防,每天一次,每次0.15-0.2克,連服3-5天。4、精心護理,在搞好保溫和哺乳的基礎上,用磺胺咪0.5克,鞣酸蛋白0.2克,恩諾沙星0.5克等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