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材料與方法
1.池塘條件:試驗池1只,面積為6畝,池深1.2~1.8米,池形長方形(40米×100米),南北窄,東西長。池底中間設有一溝槽,東西向,東為進水處,較淺;西為排水處,較東端深0.6米,便于排干池水。池埂坡比1∶3,池坡上用塑料紗網覆蓋,網布直鋪至池底,兩邊端開溝深埋。坡上用60厘米塑料板作為防逃欄,并埋入土深20厘米,用竹樁固定。外河排灌方便,水質清晰。
2.清塘消毒:池塘于3月初干池曝曬1個月,4月中旬即放水30厘米左右,每畝用生石灰150千克化漿全池潑灑。10天后每畝再用漂白粉60千克帶水全池潑灑,徹底清塘消毒。一周后再加注新水至50厘米,進水時采用60目篩絹網袋過濾。
3.種植水草:在離池邊5~7米處種植三條東西向、寬7~8米的水花生草帶,用竹樁和塑料繩固定,草帶間距6~7米,東西兩端空出10米,在未種水花生草帶的地方再種植伊樂藻。伊樂藻草墩間距1.5米,這樣植草面積占整個池塘的80%以上。
4.蟹苗放養:5月20日放養大眼幼體9千克,平均每畝1.5千克,大眼幼體來自沿海土池育苗場。
5.飼養管理
(1)投飼管理 大眼幼體放養時,因池中有大量輪蟲而3天未投飼,3天后即投喂豆腐漿+豆粕漿+雞蛋黃,連投一周,待蟹苗至V期時,改為幼蟹料+豆粕。進入7月高溫季節,采用隔天投飼的辦法進行控飼,并投喂天然餌料浮萍,到8月下旬后投足顆粒飼料。
(2)水質調節大眼幼體放養后三周開始調節水質,一般每7~15天調節一次,先加注,后調換。間隔時間先長后短,具體視水質肥瘦而定。
(3)提高溶氧進入7月份,視天氣狀況,用增氧劑適當給蟹種培育池增加溶氧,改善池中生態環境,每畝每次用粒粒氧500克。
(4)病害防治 大眼幼體放養后,每隔15~20天用聚維酮碘帶水全池潑灑,進入7月份,每隔20~25天用纖蟲凈Ⅱ號全池潑灑一次,防治寄生蟲及病菌。
6.清除早熟蟹:9月中旬后,采取夜間巡塘,在塘邊用燈照捕捉早熟蟹。捕捉時間將近20天。
7.堆草捕捉:12月下旬,將水花生草帶分割成每堆直徑1~2米、高0.5~0.8米的草堆40~50堆,1月份開始用抄網抄捕,并用地籠網張捕,最后干池捕捉。
二、試驗結果
經半年多時間的飼養管理及反復捕捉,截至2005年2月底,共捕獲蟹種1260千克,畝產量達到210千克,平均規格為160只/千克,絕大部分蟹種蛻殼次數多,規格大,且規格及蛻殼次數都很整齊。產值達到95750元,成本42750元,利潤達53000元,畝均利潤達8833元。
三、討論與小結
1.我們認為蟹種培育要達到優質高產的目標,與苗的質量、放養量、水草種植量、水質管理、投飼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有關,其中關鍵是苗的質量、水草栽植量及病害防治(包括徹底清塘)。
2.蟹苗放養密度必須根據池中水質及水草資源量而定,放養密度控制在每畝1~1.5千克較好,過多會造成水體溶氧低,水質易肥,蟹種出塘規格偏小等;過少易產生早熟蟹過多。
3.水草栽植量對蟹苗成活率影響較大,蟹苗在培育池中的蛻殼次數較多,每次蛻殼其生命受侵害的風險較大,因此,用種植大量的水草來營造良好安靜的蛻殼環境是提高蟹苗成活率的關鍵。
4.中后期采用施放增氧劑的辦法,尤其是在低氣壓、陰雨天水中溶氧低的情況下,對提高蟹種成活率有較好的效果。
5.合理調節投飼品種、結構及投飼量,對提高蟹種規格及控制早熟蟹的產生有較大的作用。在養殖中后期用水草、浮萍等天然植物餌料適當補充,能有效地控制蟹種早熟,同時,能提高蟹種的規格及產量。
1.池塘條件:試驗池1只,面積為6畝,池深1.2~1.8米,池形長方形(40米×100米),南北窄,東西長。池底中間設有一溝槽,東西向,東為進水處,較淺;西為排水處,較東端深0.6米,便于排干池水。池埂坡比1∶3,池坡上用塑料紗網覆蓋,網布直鋪至池底,兩邊端開溝深埋。坡上用60厘米塑料板作為防逃欄,并埋入土深20厘米,用竹樁固定。外河排灌方便,水質清晰。
2.清塘消毒:池塘于3月初干池曝曬1個月,4月中旬即放水30厘米左右,每畝用生石灰150千克化漿全池潑灑。10天后每畝再用漂白粉60千克帶水全池潑灑,徹底清塘消毒。一周后再加注新水至50厘米,進水時采用60目篩絹網袋過濾。
3.種植水草:在離池邊5~7米處種植三條東西向、寬7~8米的水花生草帶,用竹樁和塑料繩固定,草帶間距6~7米,東西兩端空出10米,在未種水花生草帶的地方再種植伊樂藻。伊樂藻草墩間距1.5米,這樣植草面積占整個池塘的80%以上。
4.蟹苗放養:5月20日放養大眼幼體9千克,平均每畝1.5千克,大眼幼體來自沿海土池育苗場。
5.飼養管理
(1)投飼管理 大眼幼體放養時,因池中有大量輪蟲而3天未投飼,3天后即投喂豆腐漿+豆粕漿+雞蛋黃,連投一周,待蟹苗至V期時,改為幼蟹料+豆粕。進入7月高溫季節,采用隔天投飼的辦法進行控飼,并投喂天然餌料浮萍,到8月下旬后投足顆粒飼料。
(2)水質調節大眼幼體放養后三周開始調節水質,一般每7~15天調節一次,先加注,后調換。間隔時間先長后短,具體視水質肥瘦而定。
(3)提高溶氧進入7月份,視天氣狀況,用增氧劑適當給蟹種培育池增加溶氧,改善池中生態環境,每畝每次用粒粒氧500克。
(4)病害防治 大眼幼體放養后,每隔15~20天用聚維酮碘帶水全池潑灑,進入7月份,每隔20~25天用纖蟲凈Ⅱ號全池潑灑一次,防治寄生蟲及病菌。
6.清除早熟蟹:9月中旬后,采取夜間巡塘,在塘邊用燈照捕捉早熟蟹。捕捉時間將近20天。
7.堆草捕捉:12月下旬,將水花生草帶分割成每堆直徑1~2米、高0.5~0.8米的草堆40~50堆,1月份開始用抄網抄捕,并用地籠網張捕,最后干池捕捉。
二、試驗結果
經半年多時間的飼養管理及反復捕捉,截至2005年2月底,共捕獲蟹種1260千克,畝產量達到210千克,平均規格為160只/千克,絕大部分蟹種蛻殼次數多,規格大,且規格及蛻殼次數都很整齊。產值達到95750元,成本42750元,利潤達53000元,畝均利潤達8833元。
三、討論與小結
1.我們認為蟹種培育要達到優質高產的目標,與苗的質量、放養量、水草種植量、水質管理、投飼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有關,其中關鍵是苗的質量、水草栽植量及病害防治(包括徹底清塘)。
2.蟹苗放養密度必須根據池中水質及水草資源量而定,放養密度控制在每畝1~1.5千克較好,過多會造成水體溶氧低,水質易肥,蟹種出塘規格偏小等;過少易產生早熟蟹過多。
3.水草栽植量對蟹苗成活率影響較大,蟹苗在培育池中的蛻殼次數較多,每次蛻殼其生命受侵害的風險較大,因此,用種植大量的水草來營造良好安靜的蛻殼環境是提高蟹苗成活率的關鍵。
4.中后期采用施放增氧劑的辦法,尤其是在低氣壓、陰雨天水中溶氧低的情況下,對提高蟹種成活率有較好的效果。
5.合理調節投飼品種、結構及投飼量,對提高蟹種規格及控制早熟蟹的產生有較大的作用。在養殖中后期用水草、浮萍等天然植物餌料適當補充,能有效地控制蟹種早熟,同時,能提高蟹種的規格及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