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對蝦養殖池塘大多是20世紀80~90年代建造的,由于當時蝦池建設的標準低,經過多年的養殖,蝦池的老化程度日益加深。近年來這些蝦池養蝦產量低,易出現病害,使很多養殖戶養蝦嚴重虧損,甚至有一些蝦池荒廢,造成資源閑置。隨著養蝦業的發展,沿海地區適合開發養蝦的地方已經開發利用,再大面積開發土地發展養蝦已很有限。要使養蝦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就必須在改造低產老化蝦池方面做文章。本文總結了近年來國內外對蝦養殖的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教訓,提出了一些改造措施和新的養殖理念,以期為我國的對蝦養殖提供一些建設性的建議。
老化蝦池一般池底積淤很厚,達50cm以上,池底變黑發臭,而且氨氮、硫化氫、氧化還原電位都很高,致使蝦病頻發,養殖效益低下,從而造成很多蝦池荒廢閑置。要使我國的對蝦養殖業能夠持續發展,就必須對這些低產老化蝦池進行改造,具體做法是:
1 蝦池改造
1.1 徹底清塘,改善養殖條件
改善池塘養殖條件是養好蝦的前提,主要從池塘整治改造和配套增氧兩方面人手。老化池塘,淤泥沉積,滋生著大量的病原體,通過做好池塘的整治,徹底清底、清淤、挖深和進行底質改造,可以有效地預防疾病和減少流行疾病的發生。一般池塘在整治時先用高壓水槍反復沖洗池底,配合吸泥漿機將池底淤泥吸盡排到池外,再挖深去除一部分表層硬土,最后用石灰或沸石粉全池均勻潑灑,改造池塘底質。這樣處理后,既大大減少池內的病原體和耗氧因子,改善養殖環境,又能提高水位,提高了水體的穩定性和放養容量。另外,在養蝦過程中,DO的不足,不僅影響到蝦的攝食和生長,還會誘發疾病的發生直接或間接地造成蝦體的死亡,因而增氧是高產和穩產的重要措施。在整個養殖過程中自始至終保持足夠的DO,除了滿足蝦生長需要之外,還能起到改良水質的作用。最好還要配些增氧劑以備急用。積水不能排干的蝦池,可用吸泥漿機,將池底淤泥連同污水一同抽出去,封塘,氧化池底有機物,再用拖拉機對泥土進行翻耕,使被覆蓋在深層的有機物氧化。冬天,反復浸泡、沖刷池底,帶走污泥濁水。
1.2重新改造底質
根據養殖對蝦的生活習性,重新對原來的老化底質進行整改,如斑節對蝦喜泥沙底質,日本對蝦要求沙質或沙泥底,清淤結合挖深改造老化的不合格的蝦池,底質不適宜的可以鋪沙改造底面。
低產老化蝦池改造后,一方面可采用半封閉式控水養蝦。目前,海區污染加上養殖池塘間疾病交叉感染嚴重,水源及用水系統是病原傳入和擴散的主要渠道,因而實施半封閉養殖,能降低生產的風險性。可利用一些池塘(約占總養殖面積的1/4~1/3)作為蓄水池,進水均需經過蓄水池消毒處理后才可抽入養殖池,在整個養殖過程中不換水,少量、適當的添水是用以彌補池水的滲漏和蒸發;另一方面可采用混養或生態養殖的方式。根據蝦塘的面積和地理條件,可采用蝦魚混養、蝦參混養、蝦貝混養、蝦藻混養等方式。目前比較成功和比較普遍的就是蝦池混養海參和蝦蟹混養,這是對蝦病害肆虐的今天走出的比較成功的路子,在我國北方很普遍。
2 對蝦養殖
低產老化蝦池改造后放養的密度要小些,一方面可給對蝦較大的活動空間,另一方面也可減少對水質的污染。在養殖過程中配合微生物技術營造良好的水體環境,養殖過程中產生的殘餌、糞便長期積累在池里,造成水體環境的惡化。可以通過定期投放微生物制劑,培養有益微生物形成優勢菌群,來分解水中過多的有機污物、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有害物質,抑制有害藻類、致病菌的繁殖生長,營造良好的水體環境。對蝦防病可采取"強化營養,提高免疫力,穩定水質環境,加強對蝦抗病力,縮短養殖時間"等措施,進行健康養殖。
2.1 早期壯苗
蝦苗入池后必須投喂高效優質的飼料,適當補充些經過消毒的鮮活餌料,增強對蝦免疫力和抗病力。
2.2 中期防病
加強防病措施,保持水質的穩定,使pH值保持在8.0~8.5之間,每日變化最多不超過0.4或0.5個單位(如果蝦很健康,則可容忍較大的變化);鹽度變化不得超過5‰。定期測定水質,可添加石灰、沸石粉、白云石粉或微生物制劑。在配合飼料中應添加多種維生素C、維生素E、礦物質等等,以增強蝦體的活力。
2.3 后期注意飼料的強化。
在中期的基礎上,加大投餌量,特別是在傍晚和深夜。此時是對蝦食欲旺盛的時間。還要加強飼料的營養,促進對蝦脫殼或增加蝦殼的硬度,提高對蝦商品質量。
老化蝦池一般池底積淤很厚,達50cm以上,池底變黑發臭,而且氨氮、硫化氫、氧化還原電位都很高,致使蝦病頻發,養殖效益低下,從而造成很多蝦池荒廢閑置。要使我國的對蝦養殖業能夠持續發展,就必須對這些低產老化蝦池進行改造,具體做法是:
1 蝦池改造
1.1 徹底清塘,改善養殖條件
改善池塘養殖條件是養好蝦的前提,主要從池塘整治改造和配套增氧兩方面人手。老化池塘,淤泥沉積,滋生著大量的病原體,通過做好池塘的整治,徹底清底、清淤、挖深和進行底質改造,可以有效地預防疾病和減少流行疾病的發生。一般池塘在整治時先用高壓水槍反復沖洗池底,配合吸泥漿機將池底淤泥吸盡排到池外,再挖深去除一部分表層硬土,最后用石灰或沸石粉全池均勻潑灑,改造池塘底質。這樣處理后,既大大減少池內的病原體和耗氧因子,改善養殖環境,又能提高水位,提高了水體的穩定性和放養容量。另外,在養蝦過程中,DO的不足,不僅影響到蝦的攝食和生長,還會誘發疾病的發生直接或間接地造成蝦體的死亡,因而增氧是高產和穩產的重要措施。在整個養殖過程中自始至終保持足夠的DO,除了滿足蝦生長需要之外,還能起到改良水質的作用。最好還要配些增氧劑以備急用。積水不能排干的蝦池,可用吸泥漿機,將池底淤泥連同污水一同抽出去,封塘,氧化池底有機物,再用拖拉機對泥土進行翻耕,使被覆蓋在深層的有機物氧化。冬天,反復浸泡、沖刷池底,帶走污泥濁水。
1.2重新改造底質
根據養殖對蝦的生活習性,重新對原來的老化底質進行整改,如斑節對蝦喜泥沙底質,日本對蝦要求沙質或沙泥底,清淤結合挖深改造老化的不合格的蝦池,底質不適宜的可以鋪沙改造底面。
低產老化蝦池改造后,一方面可采用半封閉式控水養蝦。目前,海區污染加上養殖池塘間疾病交叉感染嚴重,水源及用水系統是病原傳入和擴散的主要渠道,因而實施半封閉養殖,能降低生產的風險性。可利用一些池塘(約占總養殖面積的1/4~1/3)作為蓄水池,進水均需經過蓄水池消毒處理后才可抽入養殖池,在整個養殖過程中不換水,少量、適當的添水是用以彌補池水的滲漏和蒸發;另一方面可采用混養或生態養殖的方式。根據蝦塘的面積和地理條件,可采用蝦魚混養、蝦參混養、蝦貝混養、蝦藻混養等方式。目前比較成功和比較普遍的就是蝦池混養海參和蝦蟹混養,這是對蝦病害肆虐的今天走出的比較成功的路子,在我國北方很普遍。
2 對蝦養殖
低產老化蝦池改造后放養的密度要小些,一方面可給對蝦較大的活動空間,另一方面也可減少對水質的污染。在養殖過程中配合微生物技術營造良好的水體環境,養殖過程中產生的殘餌、糞便長期積累在池里,造成水體環境的惡化。可以通過定期投放微生物制劑,培養有益微生物形成優勢菌群,來分解水中過多的有機污物、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有害物質,抑制有害藻類、致病菌的繁殖生長,營造良好的水體環境。對蝦防病可采取"強化營養,提高免疫力,穩定水質環境,加強對蝦抗病力,縮短養殖時間"等措施,進行健康養殖。
2.1 早期壯苗
蝦苗入池后必須投喂高效優質的飼料,適當補充些經過消毒的鮮活餌料,增強對蝦免疫力和抗病力。
2.2 中期防病
加強防病措施,保持水質的穩定,使pH值保持在8.0~8.5之間,每日變化最多不超過0.4或0.5個單位(如果蝦很健康,則可容忍較大的變化);鹽度變化不得超過5‰。定期測定水質,可添加石灰、沸石粉、白云石粉或微生物制劑。在配合飼料中應添加多種維生素C、維生素E、礦物質等等,以增強蝦體的活力。
2.3 后期注意飼料的強化。
在中期的基礎上,加大投餌量,特別是在傍晚和深夜。此時是對蝦食欲旺盛的時間。還要加強飼料的營養,促進對蝦脫殼或增加蝦殼的硬度,提高對蝦商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