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蔓枯病各地保護地均有發生,并日趨嚴重。
1.癥狀識別多為成株期發病,主要危害莖蔓和葉片。莖蔓發病,多在節部出現梭形或橢圓形病斑,逐漸擴展可達幾厘米長。病部灰白色,伴有大量琥珀膠質物溢出,后病部黃褐色干縮,其上散生小黑點,最后病部縱裂呈亂麻狀,但維管束不變褐色,引起莖蔓枯死。葉片發病,多在葉邊緣產生半圓形病部,或自葉緣向內呈V字形擴展,病部較大,直徑可達20—30毫米,
甚至更大,偶有達半個葉片。病斑淡褐色或黃褐色,隱約可見不明顯輪紋,其上散生許多小黑點。后期病斑常破裂,重病植株果實有時也可發病,瓜條多在幼瓜期花器感染,病瓜臍部較細,縱剖后可見上部果肉淡褐色,軟化呈心腐狀。
2病原AscochytacitrullinaSmith稱西瓜殼二孢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葉片病斑上小黑點多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埋在表皮下,后露出孔口,球形或扁球形,黑褐色,內生許多分生孢子,短圓形或圓柱形,無色,初時單胞,后變為雙胞。莖蔓上病斑小黑點有時為病菌子囊殼。子囊殼球形,黑色,內生許多直或彎曲無色透明的棒狀子囊。子囊內有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無色,雙胞。
病菌除侵染黃瓜外,還侵染西瓜、甜瓜、絲瓜等多種瓜類作物。
3.發病規律病菌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殼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或以分生孢子附著在種子表面或黏附在架材、棚室骨架上越冬。帶菌種子播種后發芽時侵染幼苗引發子葉發病。土壤中病殘體所帶病菌翌年直接侵染田間植株引起發病。田間發病后,病部產生的分生孢子借風雨、灌溉水及農事操作傳播,帶菌種子可隨種子調運做遠距離傳播。孢子發芽后,可從氣孔、水孔或傷口侵入。
病菌喜溫、濕條件。20—25℃,相對濕度85%以上,土壤濕度大時易于發病。瓜類重茬、定植過密、通風不良、長勢弱等均易發病,且病勢發展快。
1.癥狀識別多為成株期發病,主要危害莖蔓和葉片。莖蔓發病,多在節部出現梭形或橢圓形病斑,逐漸擴展可達幾厘米長。病部灰白色,伴有大量琥珀膠質物溢出,后病部黃褐色干縮,其上散生小黑點,最后病部縱裂呈亂麻狀,但維管束不變褐色,引起莖蔓枯死。葉片發病,多在葉邊緣產生半圓形病部,或自葉緣向內呈V字形擴展,病部較大,直徑可達20—30毫米,
甚至更大,偶有達半個葉片。病斑淡褐色或黃褐色,隱約可見不明顯輪紋,其上散生許多小黑點。后期病斑常破裂,重病植株果實有時也可發病,瓜條多在幼瓜期花器感染,病瓜臍部較細,縱剖后可見上部果肉淡褐色,軟化呈心腐狀。
2病原AscochytacitrullinaSmith稱西瓜殼二孢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葉片病斑上小黑點多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埋在表皮下,后露出孔口,球形或扁球形,黑褐色,內生許多分生孢子,短圓形或圓柱形,無色,初時單胞,后變為雙胞。莖蔓上病斑小黑點有時為病菌子囊殼。子囊殼球形,黑色,內生許多直或彎曲無色透明的棒狀子囊。子囊內有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無色,雙胞。
病菌除侵染黃瓜外,還侵染西瓜、甜瓜、絲瓜等多種瓜類作物。
3.發病規律病菌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殼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或以分生孢子附著在種子表面或黏附在架材、棚室骨架上越冬。帶菌種子播種后發芽時侵染幼苗引發子葉發病。土壤中病殘體所帶病菌翌年直接侵染田間植株引起發病。田間發病后,病部產生的分生孢子借風雨、灌溉水及農事操作傳播,帶菌種子可隨種子調運做遠距離傳播。孢子發芽后,可從氣孔、水孔或傷口侵入。
病菌喜溫、濕條件。20—25℃,相對濕度85%以上,土壤濕度大時易于發病。瓜類重茬、定植過密、通風不良、長勢弱等均易發病,且病勢發展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