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之早、中稻,晚稻具有適應性廣、抗逆性強、米質較優的特點,目前已在南方稻區大面積推廣。要取得晚稻高產,需要做好選種、播種、管理等關鍵工作。
1 選擇熟期適中的優良組合
晚稻組合一定要能充分利用當地的光熱資源,發揮晚稻的優勢,獲得穩產、高產。選擇的組合應是豐產性和抗性好、米質優、產量高,熟期適宜,既能保證后期安全齊穗,其插期又能保證前期早稻成熟收割且與早稻搭配合理的品種。
2 確定適宜播插期
插秧期應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一般盡量早插。晚稻育秧期間氣溫高,秧苗生長快,若秧齡過長,易產生老秧,甚至在秧田期即拔節,栽后易造成早穗,使每穗粒數減少,導致產量降低。因此,在“雙搶”期間,一定要搶收搶插。
3 培育適齡多蘗壯秧
3.1 秧田準備 秧田選擇土壤肥力中等、有機質含量高、排灌方便的田塊。以施有機肥和磷鉀肥為主,少施氮肥。播前5-6d開溝做好秧田,保持溝中有水,進行曬板,曬至秧田稍微開裂。播種時將溝中糊泥鏟到秧板上耥平,播種塌谷,減少種芽下陷和高溫燙壞種芽。
3.2 種子處理 將種子曬1-2d,用清水精選種子,再用藥劑預浸消毒,然后清水浸種。晚稻催芽期間每隔4-6h要檢查1次種子濕度,種子過干要用清水淋種。若堆溫大于38℃,則應把種堆攤開,谷堆全部破胸后即可播種。
3.3 育秧
3.3.1寄秧田選擇。寄秧田選擇中上肥力水平的稻田,水源方便,排灌自如。每公頃施人畜糞1.5萬kg或枯餅450-600kg作基肥,做到精細翻耕耙平,開好廂,廂寬一般1.5m,溝寬23-27cm,溝深13.3-16.7cm,廂面抹平。
3.3.2 拋寄。拋寄應選用生物能溫床育小苗,1.5-2.5葉時拋寄,拋寄密度在每平方米220株。拋秧時按照“一拋、二補、三撥”程序,先用2/3的秧苗拋撒,1/3的秧苗拌空補稀,對重疊和過密的秧苗用細棍撥開,做到秧苗分布均勻。
3.3.3 肥水管理。拋寄后3-5d后灌水護秧,晚上放水露秧,6-7d后淺水灌溉。扎根立針后,每公頃用1.5萬kg糞水加60kg尿素作分蘗肥,移栽前5d施尿素22.5h作送嫁肥。
3.3.4 確定第1段秧齡長短或移栽期。第1段育秧秧齡不宜過長,一般中熟晚稻組合10-12d為宜,晚熟組合也不宜超過15d。
3.3.5 第2段秧的栽插規格。中熟晚稻5cmx5cm左右,單株分蘗數可達5個左右;晚熟組合6.6cmx6.6cm,秧田單株分蘗數在8個以上,本田移栽時可做大蔸大行栽植。
3.4 秧田期管理
3.4.1 肥水管理。首先,秧田2葉期前實行濕潤管理,從2-5葉期要淺水勤灌;5葉后不斷水;其次,要合理施肥,對兩段育秧,要施好返青肥。
3.4.2 除草。每公頃用除草醚7.5kg或殺草丹3.75kg,拌細土450-525kg,均勻撒施。
3.4.3 病蟲害防治。播前用辛硫磷拌細土撒播防治地下害蟲,移栽前2-3d給秧苗噴施1次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200倍液,做到帶藥下田。
4 大田管理
4.1 整地施肥耕耙必須做到土層深、松、平、軟。為水稻根系創造一個水、肥、氣、熱狀況良好的上層。基肥要施足,每公頃施雞糞1.5萬kg。若施用化肥,應在耕地時耕翻入土,以減少脫氮損失。缺磷的板漿白土和冷浸土,每公頃增施過磷酸鈣1125-225kg。
4.2 合理密植 一般條件下,晚稻栽插密度以每公頃30萬蔸為宜,插植規格16.7cmx20cm,每蔸插1-2粒谷苗,每蔸約5根苗,基本苗可達每公頃150萬左右,對早插的中小苗,密度可稍稀,遲插的大苗,每公頃插37.5萬蔸以上,插植規格133cmx20cm左右。
4.3 提高栽秧質量 首先不插超齡秧,超齡秧往往易出現早穗,抽穗不整齊。其次,不插隔夜秧,易使秧苗體內養分消耗多,返青慢。第三,適當淺插,深插會提高水稻分蘗節位,削弱了分蘗能力,不利于成穗。
4.4 早施追肥 底肥與追肥的比例為3:2或7:3,并配合磷肥尤其是鉀肥的施用。一般在栽后5-7d左右施用,爭取在栽后15d左右發夠苗。一般每公頃用尿素150kg、氯化鉀75kg,施后一定要管好水,以防肥料流失。
4.5 深水返青 在淺水插秧的基礎上,插秧后保持5cm左右的水層,有條件的可實行活水套灌或日灌夜露,這樣可以有效降低水溫和泥溫,建立一個穩定的濕熱環境,促進晚稻早返青。
4.6 適時曬田 只要莖蘗數達到或倒四葉露尖即開始曬田,曬田要達到葉片挺直,葉色褪淡,白根出現。排水不良的低洼田要適當重烤、早曬、分次曬,對于地力差,生長量不夠的田塊,可以適當輕曬,對于滲漏性強的田塊,為避免肥力脫勁或斷水不發,可不曬。
4.7 中耕除草 裁后10d左右,結合追肥進行中耕除草,耘稻要早,要棵棵耘到,才能把草除凈,追肥中耕后待自然落干再上水,以提高追肥中耕效果。
4.8 巧施穗肥 穗肥施用期一般在抽穗前15-30d,或在葉齡余數為1-3時施用。穗肥施用量每公頃可用1:1:1型復合肥112.5-150kg,或用尿素37.5-45kg,加氯化鉀60-75kg,再加75-150kg過磷酸鈣拌細土撒施。
5 結實期管理
5.1 適量補施粒肥、防止早衰 在破口期或灌漿期,每公頃施尿素30-45kg,撒肥時避開開花時間。對缺硼或缺鉬的稻田,在進行氮、磷混噴時,每公頃再加750g硼酸或鉬酸銨噴施。
5.2 水分管理 幼穗發育期應采取“有水促孕穗”的灌溉方法,水層以3.3-5.0cm為宜。高溫應及時灌深水。抽穗揚花期要足水抽穗,遇到低溫寒潮可加深水層,以提高土壤溫度。晚稻灌漿期應采用干濕交替的灌溉方式,不可過早斷水。
6 病蟲害防治
防治病蟲害首先應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堅持以選擇抗病良種為中心,保健栽培為基礎,輔以藥劑早防,同時注意保護好天敵的原則,綜合、全面地進行病蟲害防治。
6.1 葉瘟 對已發生葉瘟的田塊,立即施用20%三環唑500倍液噴霧防治,在全田噴藥的基礎上,重點撲滅發病中心,防止病害擴大蔓延。在第1次防治的基礎上,隔7d再用第2次藥。
6.2 晚稻稻曲病 每公頃可用15.5%保穗寧1.2-1.5kg對水750kg噴霧防治,隔7d再用第2次藥。紋枯病嚴重田塊,為了兼治紋枯病,每公頃可用5%井崗霉素735L對水750kg噴霧防治。
7 收獲與貯藏
7.1 收獲 9月底至10月中旬是晚稻收割的最佳時節。收割時選擇晴好天氣,稻茬應不超過5cm,稻捆直徑不超過18cm,每20m2掉穗不超出1穗。
7.2 貯藏 稻谷安全貯藏的重要條件是使其含水量由收獲時的24%-26%,經過干燥處理,降低到12%-14%,并使空氣的相對濕度達50%-75%,以適于長期貯藏,否則谷堆容易發熱而霉壞變質。貯藏前,將稻谷攤于曬場上,在陽光下翻曬2-4d,使含水量降到14%以下,然后人倉貯藏。
1 選擇熟期適中的優良組合
晚稻組合一定要能充分利用當地的光熱資源,發揮晚稻的優勢,獲得穩產、高產。選擇的組合應是豐產性和抗性好、米質優、產量高,熟期適宜,既能保證后期安全齊穗,其插期又能保證前期早稻成熟收割且與早稻搭配合理的品種。
2 確定適宜播插期
插秧期應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一般盡量早插。晚稻育秧期間氣溫高,秧苗生長快,若秧齡過長,易產生老秧,甚至在秧田期即拔節,栽后易造成早穗,使每穗粒數減少,導致產量降低。因此,在“雙搶”期間,一定要搶收搶插。
3 培育適齡多蘗壯秧
3.1 秧田準備 秧田選擇土壤肥力中等、有機質含量高、排灌方便的田塊。以施有機肥和磷鉀肥為主,少施氮肥。播前5-6d開溝做好秧田,保持溝中有水,進行曬板,曬至秧田稍微開裂。播種時將溝中糊泥鏟到秧板上耥平,播種塌谷,減少種芽下陷和高溫燙壞種芽。
3.2 種子處理 將種子曬1-2d,用清水精選種子,再用藥劑預浸消毒,然后清水浸種。晚稻催芽期間每隔4-6h要檢查1次種子濕度,種子過干要用清水淋種。若堆溫大于38℃,則應把種堆攤開,谷堆全部破胸后即可播種。
3.3 育秧
3.3.1寄秧田選擇。寄秧田選擇中上肥力水平的稻田,水源方便,排灌自如。每公頃施人畜糞1.5萬kg或枯餅450-600kg作基肥,做到精細翻耕耙平,開好廂,廂寬一般1.5m,溝寬23-27cm,溝深13.3-16.7cm,廂面抹平。
3.3.2 拋寄。拋寄應選用生物能溫床育小苗,1.5-2.5葉時拋寄,拋寄密度在每平方米220株。拋秧時按照“一拋、二補、三撥”程序,先用2/3的秧苗拋撒,1/3的秧苗拌空補稀,對重疊和過密的秧苗用細棍撥開,做到秧苗分布均勻。
3.3.3 肥水管理。拋寄后3-5d后灌水護秧,晚上放水露秧,6-7d后淺水灌溉。扎根立針后,每公頃用1.5萬kg糞水加60kg尿素作分蘗肥,移栽前5d施尿素22.5h作送嫁肥。
3.3.4 確定第1段秧齡長短或移栽期。第1段育秧秧齡不宜過長,一般中熟晚稻組合10-12d為宜,晚熟組合也不宜超過15d。
3.3.5 第2段秧的栽插規格。中熟晚稻5cmx5cm左右,單株分蘗數可達5個左右;晚熟組合6.6cmx6.6cm,秧田單株分蘗數在8個以上,本田移栽時可做大蔸大行栽植。
3.4 秧田期管理
3.4.1 肥水管理。首先,秧田2葉期前實行濕潤管理,從2-5葉期要淺水勤灌;5葉后不斷水;其次,要合理施肥,對兩段育秧,要施好返青肥。
3.4.2 除草。每公頃用除草醚7.5kg或殺草丹3.75kg,拌細土450-525kg,均勻撒施。
3.4.3 病蟲害防治。播前用辛硫磷拌細土撒播防治地下害蟲,移栽前2-3d給秧苗噴施1次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200倍液,做到帶藥下田。
4 大田管理
4.1 整地施肥耕耙必須做到土層深、松、平、軟。為水稻根系創造一個水、肥、氣、熱狀況良好的上層。基肥要施足,每公頃施雞糞1.5萬kg。若施用化肥,應在耕地時耕翻入土,以減少脫氮損失。缺磷的板漿白土和冷浸土,每公頃增施過磷酸鈣1125-225kg。
4.2 合理密植 一般條件下,晚稻栽插密度以每公頃30萬蔸為宜,插植規格16.7cmx20cm,每蔸插1-2粒谷苗,每蔸約5根苗,基本苗可達每公頃150萬左右,對早插的中小苗,密度可稍稀,遲插的大苗,每公頃插37.5萬蔸以上,插植規格133cmx20cm左右。
4.3 提高栽秧質量 首先不插超齡秧,超齡秧往往易出現早穗,抽穗不整齊。其次,不插隔夜秧,易使秧苗體內養分消耗多,返青慢。第三,適當淺插,深插會提高水稻分蘗節位,削弱了分蘗能力,不利于成穗。
4.4 早施追肥 底肥與追肥的比例為3:2或7:3,并配合磷肥尤其是鉀肥的施用。一般在栽后5-7d左右施用,爭取在栽后15d左右發夠苗。一般每公頃用尿素150kg、氯化鉀75kg,施后一定要管好水,以防肥料流失。
4.5 深水返青 在淺水插秧的基礎上,插秧后保持5cm左右的水層,有條件的可實行活水套灌或日灌夜露,這樣可以有效降低水溫和泥溫,建立一個穩定的濕熱環境,促進晚稻早返青。
4.6 適時曬田 只要莖蘗數達到或倒四葉露尖即開始曬田,曬田要達到葉片挺直,葉色褪淡,白根出現。排水不良的低洼田要適當重烤、早曬、分次曬,對于地力差,生長量不夠的田塊,可以適當輕曬,對于滲漏性強的田塊,為避免肥力脫勁或斷水不發,可不曬。
4.7 中耕除草 裁后10d左右,結合追肥進行中耕除草,耘稻要早,要棵棵耘到,才能把草除凈,追肥中耕后待自然落干再上水,以提高追肥中耕效果。
4.8 巧施穗肥 穗肥施用期一般在抽穗前15-30d,或在葉齡余數為1-3時施用。穗肥施用量每公頃可用1:1:1型復合肥112.5-150kg,或用尿素37.5-45kg,加氯化鉀60-75kg,再加75-150kg過磷酸鈣拌細土撒施。
5 結實期管理
5.1 適量補施粒肥、防止早衰 在破口期或灌漿期,每公頃施尿素30-45kg,撒肥時避開開花時間。對缺硼或缺鉬的稻田,在進行氮、磷混噴時,每公頃再加750g硼酸或鉬酸銨噴施。
5.2 水分管理 幼穗發育期應采取“有水促孕穗”的灌溉方法,水層以3.3-5.0cm為宜。高溫應及時灌深水。抽穗揚花期要足水抽穗,遇到低溫寒潮可加深水層,以提高土壤溫度。晚稻灌漿期應采用干濕交替的灌溉方式,不可過早斷水。
6 病蟲害防治
防治病蟲害首先應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堅持以選擇抗病良種為中心,保健栽培為基礎,輔以藥劑早防,同時注意保護好天敵的原則,綜合、全面地進行病蟲害防治。
6.1 葉瘟 對已發生葉瘟的田塊,立即施用20%三環唑500倍液噴霧防治,在全田噴藥的基礎上,重點撲滅發病中心,防止病害擴大蔓延。在第1次防治的基礎上,隔7d再用第2次藥。
6.2 晚稻稻曲病 每公頃可用15.5%保穗寧1.2-1.5kg對水750kg噴霧防治,隔7d再用第2次藥。紋枯病嚴重田塊,為了兼治紋枯病,每公頃可用5%井崗霉素735L對水750kg噴霧防治。
7 收獲與貯藏
7.1 收獲 9月底至10月中旬是晚稻收割的最佳時節。收割時選擇晴好天氣,稻茬應不超過5cm,稻捆直徑不超過18cm,每20m2掉穗不超出1穗。
7.2 貯藏 稻谷安全貯藏的重要條件是使其含水量由收獲時的24%-26%,經過干燥處理,降低到12%-14%,并使空氣的相對濕度達50%-75%,以適于長期貯藏,否則谷堆容易發熱而霉壞變質。貯藏前,將稻谷攤于曬場上,在陽光下翻曬2-4d,使含水量降到14%以下,然后人倉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