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在變化 施肥有技巧
據中國農業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測定,我國現階段農作物對氮素化肥的吸收利用率,碳酸氫銨為27%,尿素為35%,硫酸銨為45%,另外的大部分養分尚未被開發利用。其中,除土壤固定部分養分外,一是被降雨沖刷流失,二是揮發于大氣之中。這就說明,肥料的利用率與氣候因素關系極大。
農作物的生長必須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生態因子中,溫、光、水、氣是主要的氣候要素。
近些年,由于農田耕作制度比較單一,用地多,養地少,土壤有機質含量有逐年減少的趨勢,這就使肥料的投入量不斷增多,成本不斷攀升。為了降低肥料投入成本,根據氣候變化規律,提高施肥技巧,是節省開支,增加效益的有效措施之一。
利用適溫,適時施肥
生產實踐表明,在0——32攝氏度的范圍內,作物吸肥功能逐步下降。如水稻最適宜的水溫為30攝氏度——32攝氏度,棉花最適宜的土溫為28攝氏度——30攝氏度,大麥為18攝氏度,玉米為25攝氏度——30攝氏度,煙草為22攝氏度。因此,高溫季節,應多施腐熟的有機肥料,適量配施化肥,并要做到以水釋肥,高溫季節還要注意防止“水肥高峰”相遇,引發作物前期旺長,后期早衰。在低溫季節,一、可在越冬作物上施用半腐熟的有機肥和濃度較高的清水糞,使其在分解過程中提供熱量,提高地溫;二、可適量增施磷鉀肥,增強越冬作物的抗寒能力;三、在早稻移后,由于溫度偏低,可及時追施速效氮肥,以促進快速返青、分蘗。
利用光強,提高光合合效率
不同生態地區,年光總輻射量是不同的,一般為90——160千卡,多的達190千卡。農業生產就是要利用光照強度,增加農作物葉面積系數,更好地吸收、制造養分,提高光合效率。因此,一要在光照條件好的地方適當多施氮肥,促進作物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而光照條件差的地方,要少施以,嚴防作物含青遲熟;二要在光照太強時,深施肥料,防止光解、揮發;三要在強光照時,多施磷鉀肥,提高水分利用率;四要隨著葉面積系數增加,適當增施肥料,但應于晨和下午4時后施用,以減少損耗。
利用水源,以水調肥
水分能調節土壤中的水、肥、溫、氣狀態,不僅影響到作物根系的發育,而且關系到根系對養分的吸收、轉化、擴大和流失,科學地利用水源,可以起到以水調肥、以水調溫、以水調氣、以水促長的作用。各地由于降雨和水源條件不同,在施肥技術上,一要在梅雨季節不過量施用氮肥,一防作物瘋長,二防肥料流失,三防污染水源;二要在操作方法上注意,土壤含水量較高時,宜重肥輕施,即肥料濃度較高,但用量宜少,且要與作物植株保持一定距離。天氣干旱時,宜輕肥重施,或者說肥少水多增加澆灌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