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006年,筆者在鹽城市鹽都區大岡鎮光明村進行了河溝水面烏鱧仿野生養殖試驗,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現將試驗情況報道如下。
一、試驗條件
試驗場地為廢舊河道,環境幽靜,管理方便,河寬15m~21m,全長600m,正常水位的水面積約15畝,水質無工農業污染且符合NY5051~2002標準,河道兩旁的圩堤牢固而不受洪水等災害的影響,河道底部較平坦,常年水位落差不超過0.5m,養殖季節水深1.5m~2m,水流速在5cm/s以內。烏鱧苗種放養前加固圩堤,同時栽種輪葉黑藻和移植水葫蘆,水草覆蓋面積約占水面總面積的50%左右。河道一端為堤壩,另一端河口設置一道升降浮門的攔河網,在浮門的橫桿上縛上繩索可用人力直接升降。
二、魚種來源與放養
烏鱧苗種于5月上旬從天然水域捕獲的群體中挑選而來,規格30.5g/尾~45g/尾,平均規格40g/尾,苗種的體質健壯、無病無傷,共放養1萬尾,并搭配放養平均規格100g/尾的鰱、鳙魚種3000尾。
三、飼料投喂
魚種下河后,主要投喂收購的鮮活小雜魚,輔以部分動物內臟、蠶蛹、蝌蚪及配合飼料;養殖后期,投喂海水冰鮮小雜魚。日投喂量視魚種、水質情況靈活掌握,夏秋季節是烏鱧生長的關鍵時期,要盡量保證飼料的供應。5月~6月的日投餌率為5%,7月~8月的日投餌率為9%,9月的日投餌率為5%,10月~翌年4月的日投餌率為0.5%~4%。
四、 日常管理
河口由專人值班,在苗種放養初期和接近捕撈期特別注意檢查圍攔設備。平時控制好網口浮門的高度,保持正常高出水面0.5m左右,若天氣變化或發大水時注意調節浮門,并經常清除圍攔設備前的污物,保證水流暢通。河道養殖自然生態環境條件較好,養殖烏鱧一般不發病或病害很少,但要做好病害預防工作,主要是在苗種放養時用10mg/L高錳酸鉀溶液浸浴魚體5分鐘后下河,在病害流行季節前進行1次掛袋(簍)或投喂藥餌加以預防。
五、成魚捕撈
平時,少量烏鱧捕撈可采取鉤釣、地籠張捕、大拉網捕撈等。本試驗為加工廠定單生產,在3月下旬先用網拉捕,然后打壩抽水干塘捕捉。因烏鱧有鉆泥習性,捕捉要進行反復多次。捕撈的烏鱧可先暫養在網箱或水桶中,待集中后分規格裝運。
六、試驗結果
1.產量 共收獲烏鱧3298.4kg,平均規格0.62kg/尾,養殖成活率53.2%;收獲混養的鰱、鳙3283.2kg,平均規格1.2kg/尾,養殖成活率91.2%。
2.產值 總收入6.19萬元,其中,烏鱧48156.64元(單價14.6元/kg),鰱、鳙13789.44元(單價4.2元/kg)。
3.成本 總成本3.45萬元,其中,魚種5200元(烏鱧4000元,鰱、鳙1200元),飼料19000元,攔網、工具等1300元,工資5000元,藥物1000元,其它3000元。
4.效益 純收入2.74元,畝均收入1826.67元,投入產出比為1∶1.79。
七、小結與討論
1.從試驗情況看,利用半開放式河道進行仿野生烏鱧養殖是可行的,在飼料充足的情況下值得推廣。
2.本次試驗養殖成活率較低,僅為53.2%,原因是魚種從天然水域中捕獲,在捕撈時魚種受傷嚴重,加上挑選、運輸等操作,且天然水域生長的魚種本身野性大,故魚種下河后發生了水霉病,1個月內死亡率高達30%以上。建議采取自繁魚種,養殖成活率可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
3.養殖烏鱧,一定要有沉水性和漂浮性水生植物,它既可以起到改善水質的作用,高溫季節又可以起到降溫的作用。一般地,從清明前后開始栽種或移植水生植物較為適宜,開始時水生植物可占水面總面積的10%,隨著氣溫的升高,水生植物面積逐步擴大,達到占水面總面積的40%~60%,至冬季水生植物面積占水面總面積的比例保持在10%左右即可。
一、試驗條件
試驗場地為廢舊河道,環境幽靜,管理方便,河寬15m~21m,全長600m,正常水位的水面積約15畝,水質無工農業污染且符合NY5051~2002標準,河道兩旁的圩堤牢固而不受洪水等災害的影響,河道底部較平坦,常年水位落差不超過0.5m,養殖季節水深1.5m~2m,水流速在5cm/s以內。烏鱧苗種放養前加固圩堤,同時栽種輪葉黑藻和移植水葫蘆,水草覆蓋面積約占水面總面積的50%左右。河道一端為堤壩,另一端河口設置一道升降浮門的攔河網,在浮門的橫桿上縛上繩索可用人力直接升降。
二、魚種來源與放養
烏鱧苗種于5月上旬從天然水域捕獲的群體中挑選而來,規格30.5g/尾~45g/尾,平均規格40g/尾,苗種的體質健壯、無病無傷,共放養1萬尾,并搭配放養平均規格100g/尾的鰱、鳙魚種3000尾。
三、飼料投喂
魚種下河后,主要投喂收購的鮮活小雜魚,輔以部分動物內臟、蠶蛹、蝌蚪及配合飼料;養殖后期,投喂海水冰鮮小雜魚。日投喂量視魚種、水質情況靈活掌握,夏秋季節是烏鱧生長的關鍵時期,要盡量保證飼料的供應。5月~6月的日投餌率為5%,7月~8月的日投餌率為9%,9月的日投餌率為5%,10月~翌年4月的日投餌率為0.5%~4%。
四、 日常管理
河口由專人值班,在苗種放養初期和接近捕撈期特別注意檢查圍攔設備。平時控制好網口浮門的高度,保持正常高出水面0.5m左右,若天氣變化或發大水時注意調節浮門,并經常清除圍攔設備前的污物,保證水流暢通。河道養殖自然生態環境條件較好,養殖烏鱧一般不發病或病害很少,但要做好病害預防工作,主要是在苗種放養時用10mg/L高錳酸鉀溶液浸浴魚體5分鐘后下河,在病害流行季節前進行1次掛袋(簍)或投喂藥餌加以預防。
五、成魚捕撈
平時,少量烏鱧捕撈可采取鉤釣、地籠張捕、大拉網捕撈等。本試驗為加工廠定單生產,在3月下旬先用網拉捕,然后打壩抽水干塘捕捉。因烏鱧有鉆泥習性,捕捉要進行反復多次。捕撈的烏鱧可先暫養在網箱或水桶中,待集中后分規格裝運。
六、試驗結果
1.產量 共收獲烏鱧3298.4kg,平均規格0.62kg/尾,養殖成活率53.2%;收獲混養的鰱、鳙3283.2kg,平均規格1.2kg/尾,養殖成活率91.2%。
2.產值 總收入6.19萬元,其中,烏鱧48156.64元(單價14.6元/kg),鰱、鳙13789.44元(單價4.2元/kg)。
3.成本 總成本3.45萬元,其中,魚種5200元(烏鱧4000元,鰱、鳙1200元),飼料19000元,攔網、工具等1300元,工資5000元,藥物1000元,其它3000元。
4.效益 純收入2.74元,畝均收入1826.67元,投入產出比為1∶1.79。
七、小結與討論
1.從試驗情況看,利用半開放式河道進行仿野生烏鱧養殖是可行的,在飼料充足的情況下值得推廣。
2.本次試驗養殖成活率較低,僅為53.2%,原因是魚種從天然水域中捕獲,在捕撈時魚種受傷嚴重,加上挑選、運輸等操作,且天然水域生長的魚種本身野性大,故魚種下河后發生了水霉病,1個月內死亡率高達30%以上。建議采取自繁魚種,養殖成活率可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
3.養殖烏鱧,一定要有沉水性和漂浮性水生植物,它既可以起到改善水質的作用,高溫季節又可以起到降溫的作用。一般地,從清明前后開始栽種或移植水生植物較為適宜,開始時水生植物可占水面總面積的10%,隨著氣溫的升高,水生植物面積逐步擴大,達到占水面總面積的40%~60%,至冬季水生植物面積占水面總面積的比例保持在10%左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