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松樹“三剩物”(即松樹蔸、尾枝、邊角廢料及松木鋸屑)袋料栽培茯苓,不僅可變廢為寶,而且減少了原木砍伐,提高了松木資源利用率,經濟效益高,生態效益好,是值得推廣的新技術。
1.季節。茯苓屬于中高溫藥用菌,利用袋料栽培茯苓一年四季都可進行,但以3—9月間接種最佳。
2.場地選擇。苓場應選擇在土壤疏松、背風向陽、排水良好、空氣流暢、陰涼的地方。如采用荒旱地,也可人工搭建低矮蔭棚。
3.備料。選擇新鮮、無腐爛霉變的松樹蔸、尾、尖、枝條和加工后的邊角料,鋸成25—30厘米長,削去粗皮曬干,用細鐵絲扎成捆,每捆重5千克左右,邊緣木料的斷面及邊沿修理好,或用砂布磨一下,不能有表面突起物,以免在裝袋時劃破袋子。木塊間空隙多、透氣性好,接種后發菌速度快、栽培成功率高。用于栽培茯苓的松木料斷面出現微小裂紋時,含水率約為60%,此時栽培茯苓最適宜。若松木料含水量不夠,可放入干凈的清水中浸泡補足水分。
4.補足料的配備。全干松木屑60%,麥麩19%,玉米粉18%,蔗糖1%,石膏1%,硫酸鎂0.8%,克霉靈0.2%,含水量60%,充分拌勻。
5.裝袋滅菌。用長40厘米、寬30厘米、厚0.05厘米的低壓聚乙烯塑料袋,裝袋前先裁剪筒袋,用尼龍繩捆好一端待用。袋底放入部分配料,將菌材裝入袋中,袋內上部同樣裝入部分配料,扎緊袋口。把裝好的料袋有規律地壘放在一起,蓋上2—3層滅菌專用薄膜,四周用重物壓實,通入蒸汽滅菌,滅菌溫度達到100℃后,旺火保持16—18小時,再燜6小時即可。
6.接種。將滅菌好的菌袋取出,放入潔凈的房內冷卻至26%以下時,再把菌袋搬入事先消毒好的接種室內,在無菌條件下進行接種(每袋接種量為80—100克)。要求加大接種量,使料木斷面和部分袋壁或縫隙內均有菌種,使之多點發菌,可減少雜菌污染,提高制袋成功率。接種后要及時檢查袋壁,(www.nczfj.com)若發現料袋有破損應及時用透明膠布粘補。
7.培養。將已接好種的菌棒搬入通風干燥的培養室內進行發菌培養(或搬到遮陰擋雨、保溫、光線較暗的室外發菌),菌棒可擺放在床架上,或在地面以“井”字型疊成4-5層高進行發菌,保持室內溫度20—25%恒溫培養,空氣相對濕度在70%左右。
8.苓場整地。場地選好后,清除場內雜草、石塊、雜物等,深耕30—40厘米,并曝曬2-3天。再按寬1米左右開廂,廂長不限,廂向與坡面垂直,廂與廂之間開40—50厘米寬的排水溝,土要整細。可畝挖20個40厘米×40厘米×15厘米的土坑,坑內放一些松柴木屑及生物白蟻藥,蓋好土后對白蟻進行誘殺。
9.菌袋下地。20—30天菌絲長滿全袋后,將長滿菌絲的菌袋一頭把薄膜劃開一條口子(1/3處割去下部塑料袋,不完全脫袋覆土),然后插進一根全干、新鮮、長30厘米的小松樹枝或松樹根作引木,與菌袋一起橫放入土地中,袋與袋之間相隔30—40厘米,畝可排放2500—3000袋,蓋土厚5—8厘米,間隙也用疏松沙土填實,以看不見木料為度。
10.管理與采收。菌材埋土后,首先要防止長期高溫、干旱或暴雨,可采取地表覆蓋樹枝、茅草,澆水,開好排水溝等辦法調節溫、濕度,保持料內溫度在26—28%、土壤含水量在60%左右,促進茯苓生長。菌袋下地15—20天后就開始結幼苓。為了大幅度地提高袋料栽培茯苓的產量和質量,可在栽培中期開始結幼苓、土壤出現“裂縫”之后,仔細撥開土壤檢查每袋料窖結苓情況,一旦發現窖內結有2個以上的小苓時,可將連結小苓的菌索在其生長點處摘斷,小心移植到尚未結幼苓的袋料上,將菌索斷口處插入袋料表面的菌絲茂盛之處或菌膜之下,貼緊后再稍壓緊土壤。此時茯苓生長很快,要防止茯苓長出土面日曬雨淋而爛掉,所以要經常檢查,及時培土覆蓋。還要防止牲畜和野豬跑進苓場踐踏茯苓窖廂。在正常的溫濕度條件下,茯苓接種后110—120天陸續生長成熟。當結苓處的土層和茯苓表皮沒有新的裂紋出現,茯苓菌核已變硬,苓蒂與袋料木質易松脫,證明茯苓已生長成熟,應及時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