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水腫病又稱豬胃腸水腫,是由溶血性大腸桿菌的毒素引起的一種斷奶仔豬急性、散發性、高度致死性傳染病。由于主要表現眼瞼水腫,結膜潮紅,故農戶又稱之為“紅眼病”。近年來該病在灌陽縣農村散養戶中呈上升趨勢,危害較大,嚴重打擊了散養戶對養殖的積極性。
1 流行特點
主要特征是發病快,呈地方性流行。同窩中常常是比較健壯、食欲旺盛的仔豬突然發病,而且死亡很快。該病多發生在斷奶后1~2周,一年四季均可發生,高發于春、秋兩季。發病率10%~30%,死亡率80%~100%。
2 病因
2.1 環境因素
農村散養戶豬舍環境衛生不良(陰暗潮濕、不及時清洗食槽和清掃糞便等),帶有大腸桿菌的糞便污染飼料和飲水等食入后感染仔豬消化道引發水腫病。
2.2 營養因素
仔豬斷奶后突然改變飼料結構和飼喂方式,飼料過于單一,蛋白質含量過高,缺乏維生素、礦物質(主要是硒)等,這樣導致體內菌群紊亂,大腸桿菌大量繁殖或缺硒元素而引起水腫。
2.3 應激因素
如氣候和環境突變、突然斷奶、轉欄等可誘發此病。
3 臨床癥狀
發病的仔豬表現為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廢絕,常見有便秘或腹瀉,體溫往往不高,個別的可達40~40.5℃。典型臨床癥狀,眼瞼和頭頸部腫脹,結膜潮紅,四肢運動障礙,行走搖擺,共濟失調。各種刺激或捕捉時,反應敏感,觸之驚叫,聲音嘶啞。重者盲目沖撞,轉圈,肌肉顫抖,一旦倒地,四肢似游泳狀亂動,不能站立,最后呼吸困難,口吐白沫,抽搐而死。
4 病理剖檢
剖解病死豬主要的病變是水腫,眼瞼、頭頸部等水腫,剖開呈灰白色涼粉樣。切開胃部,可見胃內容物,胃壁明顯增厚,水腫。特別是胃大彎和賁門部水腫嚴重,切開此處黏膜層和肌肉層,可見五色、茶色或黃色滲出物流出,有的呈膠凍狀,胃底彌漫性出血。肺水腫,腸系膜水腫充血。有的心包、胸腔和腹腔積液。全身淋巴結有不同程度的水腫出血。
5 診斷
根據仔豬的臨床癥狀和流行特點(斷奶仔豬突然發病,死亡快,眼瞼水腫,結膜充血,腦頸水腫,后肢麻瘁,轉圈,聲音嘶啞),結合其病理病變(組織、器官廣泛水腫、出血),可初步診斷為仔豬水腫病。
6 防治
6.1 預防措施
主要是加強仔豬的飼養管理和搞好環境衛生。
6.1.1 把握好仔豬出生關,讓其吃上初乳,提高其自身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6.1.2 新生乳豬1~3日齡肌注牲血素1~2mL/頭,斷奶前注射亞硒酸鈉VE針2~4mL/頭。
6.1.3 提早補料(仔豬出生7~10d開始補料),增強其胃腸功能的適應能力,減少突然斷奶、隔欄帶來的應激。
6.1.4 做好防寒保暖、通風換氣和欄舍的清潔衛生(及時清掃糞便等)。
6.1.5 對欄舍和周圍環境進行定期消毒。
6.1.6 斷奶后不要突然改變飼料和飼喂方式,飼喂量要逐漸增加,少喂多餐,每天定時定量,每餐讓其吃7~8成飽,給足干凈的飲水。
6.1.7 避免飼料過于單一,多喂青綠飼料,增加一些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添加劑。
6.1.8 在飼料中適當增加些乳酶生、益生素(不與抗生素或抗菌素混用)或者抗菌藥(如土霉素、恩諾沙星等),以預防本病。
6.2 治療
此病采取抗菌消腫、排毒鎮痛等原則進行綜合、對癥治療。
6.2.1 獸大新慶福(吉林省五星動物保健廠生產)0.15mL~0.3mL/kg,肌注,每天2次,連用2~3d。
6.2.2 水腫殺毒素(中牧股份成都藥械廠生產),用量為0.05mL~0.1mL/kg,肌注,每天1~2次,連用2~3d。
6.2.3 重癥者用20%磺胺嘧啶鈉20mL、維生素BI或維生素C注射液2~4mL、地塞米松10mL和25%葡萄糖50mL,1次靜脈注射,1次/d,連用2~3d。另外仔豬注射亞硒酸鈉3~4mL/頭,1次即可。同時在飼料中加入鹽類瀉劑,連用數日。
7 小結
7.1 在臨床實踐中觀察到,仔豬水腫病一年四季均可以發生,但由于本地的氣候不同,一般3~9月份是本病多發期,而氣候突變和飼料的改變是誘發此病的重要因素。因此,每當氣候突變要做好仔豬的防風保暖工作。改變飼料要進行有效過渡(如A飼料與B飼料過渡,A3∶B1混合喂2d,A1∶B1喂3d,然后A1∶B3喂2d,最后過渡到飼喂B飼料),飼喂量要逐漸增加,少喂多餐。
7.2 本病尚無特效藥治療,以預防為主。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對同窩癥狀不明顯的或未發病的豬只采取藥物預防。
1 流行特點
主要特征是發病快,呈地方性流行。同窩中常常是比較健壯、食欲旺盛的仔豬突然發病,而且死亡很快。該病多發生在斷奶后1~2周,一年四季均可發生,高發于春、秋兩季。發病率10%~30%,死亡率80%~100%。
2 病因
2.1 環境因素
農村散養戶豬舍環境衛生不良(陰暗潮濕、不及時清洗食槽和清掃糞便等),帶有大腸桿菌的糞便污染飼料和飲水等食入后感染仔豬消化道引發水腫病。
2.2 營養因素
仔豬斷奶后突然改變飼料結構和飼喂方式,飼料過于單一,蛋白質含量過高,缺乏維生素、礦物質(主要是硒)等,這樣導致體內菌群紊亂,大腸桿菌大量繁殖或缺硒元素而引起水腫。
2.3 應激因素
如氣候和環境突變、突然斷奶、轉欄等可誘發此病。
3 臨床癥狀
發病的仔豬表現為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廢絕,常見有便秘或腹瀉,體溫往往不高,個別的可達40~40.5℃。典型臨床癥狀,眼瞼和頭頸部腫脹,結膜潮紅,四肢運動障礙,行走搖擺,共濟失調。各種刺激或捕捉時,反應敏感,觸之驚叫,聲音嘶啞。重者盲目沖撞,轉圈,肌肉顫抖,一旦倒地,四肢似游泳狀亂動,不能站立,最后呼吸困難,口吐白沫,抽搐而死。
4 病理剖檢
剖解病死豬主要的病變是水腫,眼瞼、頭頸部等水腫,剖開呈灰白色涼粉樣。切開胃部,可見胃內容物,胃壁明顯增厚,水腫。特別是胃大彎和賁門部水腫嚴重,切開此處黏膜層和肌肉層,可見五色、茶色或黃色滲出物流出,有的呈膠凍狀,胃底彌漫性出血。肺水腫,腸系膜水腫充血。有的心包、胸腔和腹腔積液。全身淋巴結有不同程度的水腫出血。
5 診斷
根據仔豬的臨床癥狀和流行特點(斷奶仔豬突然發病,死亡快,眼瞼水腫,結膜充血,腦頸水腫,后肢麻瘁,轉圈,聲音嘶啞),結合其病理病變(組織、器官廣泛水腫、出血),可初步診斷為仔豬水腫病。
6 防治
6.1 預防措施
主要是加強仔豬的飼養管理和搞好環境衛生。
6.1.1 把握好仔豬出生關,讓其吃上初乳,提高其自身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6.1.2 新生乳豬1~3日齡肌注牲血素1~2mL/頭,斷奶前注射亞硒酸鈉VE針2~4mL/頭。
6.1.3 提早補料(仔豬出生7~10d開始補料),增強其胃腸功能的適應能力,減少突然斷奶、隔欄帶來的應激。
6.1.4 做好防寒保暖、通風換氣和欄舍的清潔衛生(及時清掃糞便等)。
6.1.5 對欄舍和周圍環境進行定期消毒。
6.1.6 斷奶后不要突然改變飼料和飼喂方式,飼喂量要逐漸增加,少喂多餐,每天定時定量,每餐讓其吃7~8成飽,給足干凈的飲水。
6.1.7 避免飼料過于單一,多喂青綠飼料,增加一些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添加劑。
6.1.8 在飼料中適當增加些乳酶生、益生素(不與抗生素或抗菌素混用)或者抗菌藥(如土霉素、恩諾沙星等),以預防本病。
6.2 治療
此病采取抗菌消腫、排毒鎮痛等原則進行綜合、對癥治療。
6.2.1 獸大新慶福(吉林省五星動物保健廠生產)0.15mL~0.3mL/kg,肌注,每天2次,連用2~3d。
6.2.2 水腫殺毒素(中牧股份成都藥械廠生產),用量為0.05mL~0.1mL/kg,肌注,每天1~2次,連用2~3d。
6.2.3 重癥者用20%磺胺嘧啶鈉20mL、維生素BI或維生素C注射液2~4mL、地塞米松10mL和25%葡萄糖50mL,1次靜脈注射,1次/d,連用2~3d。另外仔豬注射亞硒酸鈉3~4mL/頭,1次即可。同時在飼料中加入鹽類瀉劑,連用數日。
7 小結
7.1 在臨床實踐中觀察到,仔豬水腫病一年四季均可以發生,但由于本地的氣候不同,一般3~9月份是本病多發期,而氣候突變和飼料的改變是誘發此病的重要因素。因此,每當氣候突變要做好仔豬的防風保暖工作。改變飼料要進行有效過渡(如A飼料與B飼料過渡,A3∶B1混合喂2d,A1∶B1喂3d,然后A1∶B3喂2d,最后過渡到飼喂B飼料),飼喂量要逐漸增加,少喂多餐。
7.2 本病尚無特效藥治療,以預防為主。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對同窩癥狀不明顯的或未發病的豬只采取藥物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