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國將開展10年一次的全國農業普查,精度和效率更高的遙感技術有望大規模應用到普查中。
2016年中國將開展10年一次的全國農業普查
一架無人機,兩名操作員,僅用兩個小時的時間,就能測出4平方公里范圍的全部農作物面積,并在空中將水稻、棉花識別得清清楚楚。
記者12月初在浙江省桐鄉市高橋鎮毛水浜村走基層時,國家統計局浙江調查總隊就展示了這套農業遙感測量裝置。
工作人員先以衛星提供的中分辨率遙感地圖數據劃定需要遙感的地塊,然后釋放無人機盤旋升空實測。在近兩個小時的時間內,無人機通過衛星定位引導自動拍攝需監測地塊的高清遙感影像,工作人員再將影像合成為高分辨率的遙感實測圖。
國家統計局浙江調查總隊負責人進一步向本報記者稱,獲得遙感數據后,將以耕作用地區域為框,利用稻谷不同生長階段特征的現勢影像資料在電腦上提取稻谷可能種植的區域,建立空間抽樣框架,通過系統自動識別解譯為主、野外調查核實為輔的方式實施抽樣調查,最后利用遙感解譯的結果與野外調查核實的結果進行稻谷種植面積推算,整體精度要控制在95%以上。
即便在丘陵山地這樣地形多變、起伏角度不一的地區,無人機也能細致捕捉耕地的實際面積。按照工作人員的解釋,因為這種地面地形差異相對于無人機約300米的飛行高度來說是十分微小的,能夠通過遙感得到精確的農作物種植面積。
正是看中農業遙感的巨大潛力,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曾明確表示,在“三農”調查中,空間信息技術有著巨大的應用優勢,并已經安排啟動了“基于高分辨率遙感的國家統計業務化應用示范”、“基于自主衛星的農業統計快速調查綜合服務平臺”等一系列項目。這將大舉改變中國農業統計數據的生產方式。
傳統的農業統計中,對農業種植戶進行抽樣調查,但這種方式存在調查周期長、調查效率低、易受干擾等問題。遙感技術能大幅提高效率、減少干擾。通過天巡和地測配合,不僅能增加數據的準確性,還可動態監測農作物的長勢,及時提出準確的農業生產形勢預測。如果遇到突發干旱、洪澇等災害,無人機上天“掃一掃”,就能及時、準確和有效地監測預報災情和影響。
對基層來說,糧食產量是個重要的數據。因為糧食產量和種植面積數據一方面與糧食補貼直接掛鉤,另一方面同一些政績考核直接相連。從對人的調查變為遙感監測,還有望減少各方面對數據干預的可能性。
浙江調查總隊負責人表示,浙江省在全國首次拿出了12個產糧大縣“上有衛星圖像、下有野外實測”的遙感數據。通過衛星遙感技術測量的農作物播種面積能準確反映監測市縣的實際水平。
2016年,中國將開展10年一次的全國農業普查,精度和效率更高的遙感技術有望大規模應用到普查中。
國家統計局農村司相關負責人曾對媒體表示,國家統計局已經聯合北京師范大學、新興際華集團共同打造“基于自主衛星的農業統計快速調查綜合服務平臺”,充分利用自主衛星遙感和北斗導航技術,改造升級現有農業調查系統,研制集無人機、手持平板電腦、農業參數采集器等測量終端為一體的農產量調查車,實現農業統計在調查方法和手段上的革命性轉變,全面提高農業統計調查能力和數據質量。
該負責人表示,目前國家統計局已完成“基于自主衛星的農業統計快速調查綜合服務平臺”1輛省級調查車、2輛縣級調查車的改造集成工作,未來將在試點的基礎上在全國推行這套新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