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復混肥工程研究中心第一屆年會暨復混肥創新發展研討會在北京召開。肥料行業、尤其是復混肥產業歷經15年發展,當前出現產能嚴重過剩、競爭日趨激烈等問題。行業和企業面臨著嚴峻考驗,如何轉“危”為“安”,“危”中尋“機”。專家們認為,貼近農業需求的肥料產品創新、服務創新才是肥料行業的轉型之路、發展之道。本文將肥料行業、尤其是復混肥產業轉型機遇、轉型方向等話題進行梳理,以饗讀者。
農業新政帶來機遇肥料創新要有持久力
專家們認為,十八屆三中全會和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新型城鎮化建設、創新農業經營主體、土地流轉等諸多“農業新政”,必然推動中國農業進入新一輪的深刻變革。現代化農業規模種植將成為大勢所趨,為肥料企業轉型升級與創新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農業發展政策紅利的不斷釋放,糧食安全與食品安全工作的分量不斷加重,都將促進優質、高效、環保的新型肥料的發展,為肥料行業帶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新的空間架框已越來越明確。首先是農業現代化耕種方式的變化,為新型肥料提供了明確的努力方向;其次是規模化種植對肥料產品質量及相應農化服務需求提高,將形成對產品品質差、農化服務缺失的小企業的擠出效應,品牌好、規模大的企業市場占有率有望得到不斷提升。
在這種情況下,國內多家優勢復混肥企業都已經敏銳地嗅到了農業新政為大型企業帶來的新機遇。史丹利公司總裁高進華在參加年會時表示:他們已經感受到了行業轉型所釋放出的巨大力量,但在這種背景下,肥料企業“為何轉”、“向哪轉”、“怎么轉”等問題仍需要探討、摸索。
對于復混肥企業的思考,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何才文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表示,化肥在中國農業增產中仍將發揮重要作用,但完全靠化肥來支撐糧食增產的邊際效應也在逐漸遞減,來自生態環境方面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因此必須樹立科學施肥理念,找出一條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之路。今年農業部提出牢固樹立增產施肥、經濟施肥和環保施肥的理念,引導農民積極轉變施肥方式,實現科學施肥。測土配方施肥就是現階段科學施肥的主要表現形式和主要抓手。下一步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如何讓配方肥更多的應用到田間地頭,一個方法就是讓更多大型企業參與生產和推廣。
農業新政、種植結構的調整是當今化肥企業、尤其是復混肥企業轉型的原因之一,那么產能過剩、產品同質化惡性競爭是企業轉型升級另一助推器。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部副部長王翊民在會上指出,傳統化肥的產業結構調整問題越來越突出,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這與中國石化行業加快調結構、改方式形成了交匯,為行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機遇。
很多企業家都認識到:當前中國宏觀經濟形勢不容樂觀,經濟下行風險與壓力加大,隨著各大企業全國布局的不斷加快,上游企業、下游經銷商也開始進入復合肥市場,產能過剩有可能進一步加劇,行業整合速度加快,集中度不斷提高,行業競爭更加激烈。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一定要未雨綢繆,提前轉型,提前布局,轉“危”為“安”,“危”中尋“機”。
貼近農業需求來創新
企業轉型的機遇撲面而來,那么該如何轉呢?農業部全國農技中心節水處處長高祥照認為,肥料主要是為農業生產服務的,農業生產的發展方向就應該是肥料的發展方向。
當前中國的農業、農村、農民正在發生一系列的變化。最大的一個變化就是農村向著城鎮化轉變,農村勞動力不斷減少導致勞動力價格提高。耗費體力的施肥方式和肥料品種逐漸要被新的模式和品種所取代。迎合市場變化的緩控施肥就成了受歡迎的新型肥料,有企業更是將緩控釋肥俗稱為“一炮轟、懶漢肥”,這樣的產品在市場上都受到歡迎。
第二個變化是農業種植結構的改變,它對肥料品種及施肥方式提出新要求。比如近幾年附加值高的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逐步增加,隨著設施農業、大型農場不斷涌現,加之水資源匱乏,企業如何研發并生產出更適合農業、農民需求的肥料非常重要。針對這個變化,水溶肥將引領肥料發展方向。希望企業在水溶肥發展方面要充分發揮自主研發和服務主體作用,積極參與水肥一體化示范建設,為農民提供灌溉設備、水溶肥料等優質產品和系統維護、技術咨詢等配套技術服務。
第三個變化是農業部推廣的測土配方工程的整建制推進。何才文副司長在會上指出,實踐證明測土配方施肥是實現科學施肥的最為有效的措施之一,發展復混肥依然是科學施肥的必要,是測土施肥落地的需要。農業部下一步的工作重點之一依然是推廣配方肥,企業可在改進生產工藝,提高產品質量,適應農業生產需要,提高配方專業化水平,提升農化服務能力等方面下功夫。
面對上述幾個變化,復混肥企業在思考,業內專家也提出了很多建議。專家們的建議既有站在農業高度上的大趨勢判斷,也有非常具體的品種分析。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金涌的建議非常具體。他提出:可將一部分精力轉移到設施農業上來。中國是貧水國家,節水是發展的重大需求,同時節水對整個農業發展也有利。滴灌施肥非常重要的意義就是節水和省工,滴灌施肥在設施農業中的應用將越來越普遍,大型復混肥企業可以從測土施肥再向設施農業邁一大步,為行業和國家做出更大貢獻。
鄭州大學教授許秀成認為,現代農業對肥料的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細。緩釋氮、磷、鉀、中微量元素、有機質、土壤改良劑、生物菌種都是新型肥料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更豐富的肥料品種將構建成中國的新型肥料產業,這些復合型的新型肥料是實現中國高新農業的物質基礎。
農業部全國農技中心耕地質量監測處處長辛景樹提出,新型肥料要與新的種植技術相結合。他對化肥企業開展的種肥同播技術非常看好,認為是未來大田農業發展的趨勢,這樣也會為化肥企業與種子企業合作帶來了機會。事實上,很多復混肥企業已經著手與種企的合作,他們正在研究或已經進行了多種嘗試。有些企業從渠道上和種子、農藥等企業合作,聯合農資企業,實現共贏發展。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趙秉強說:“下一步發展比較快的產業應該是水溶肥、增效肥以及土壤調理產品。企業要想引領行業發展,可以考慮按照這些方向發展高效、專用肥料。”
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理事長白由路認為,簡便、省工、高效、環保的肥料是未來肥料發展的方向。
年會上,專家們一致肯定了復混肥企業在肥料創新方面的各種努力。復混肥產品創新確實已取得了長足進步,企業的努力使新型肥料快速發展。任何事物在快速發展中都會伴生些問題,新型肥料也出現了盲目跟風、炒作概念的現象。有些企業的產品創新沒有技術支撐,只是著力于如何在概念上吸引眼球,如何賺取高額利潤,而不是從農業需求去做扎實的科技創新。專家們因此提醒企業,炒概念是不能持久的,肥料創新一定要有內涵要有持久力。
白由路在會上一針見血地指出,早在幾千年之前農業上就開始運用有機肥了,現在把商品有機肥再劃到新型肥料范疇是不妥當的。新型肥料是一個動態概念,應該專指肥料家族中不斷出現的新成員、新類型、新品種,從大的方向上可分為緩控釋肥、生物肥料、多功能肥料、增效類肥料、水溶性肥料。
國家化肥質量檢驗監督中心(上海)常務副主任劉剛也認為,好多傳統企業把推進新型肥料項目作為轉型手段,這沒錯,但企業要推出實實在在的新型肥料。新型肥料一定是能夠直接或間接地為作物提供必需的營養成分、調節土壤酸堿度、改良土壤結構、改善土壤理化性質和生物學性質;調節或改善作物的生長機制;改善肥料品質和性質或能提高肥料的利用率的。
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研究員石元亮希望,復混肥行業中的大企業推出有含金量的新型肥料產品。要對肥料進行大的歸類,在每個類別的基礎上選擇相應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