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利民農田水利合作社已經上報了一個項目并被列入縣里計劃,將投資近百萬元興建一個水庫和排灌站等設施。種糧再也不怕沒有水了。”望著端午節后才種上的水稻秧苗,安徽省廣德縣花鼓村的種糧大戶李大平樂呵呵地說。
“有收無收在于水。”李大平對于這句農諺有著格外深刻的感受。幾年前,他和21位種糧大戶在當地流轉種植了6000畝土地種植水稻。誰料到去年夏天發生了數十年不遇的高溫熱旱。6000畝水稻因水源短缺、水利設施不配套減產約四成,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260萬元。種糧大戶們痛定思痛,決定組建農田水利合作社。說干就干,他們將抗旱機具、農業機械集中統一管理和使用,制定了章程、繳納會費標準、灌溉放水制度和建設管理辦法,當年就在工商部門進行了注冊登記。登記社員22人,下設工程建設服務站、工程管護服務站和用水管理服務站3個專業服務站。
“對水庫、水塘進行除險加固是合作社成立后著手的第一件大事。”李大平介紹說,他們將14個灌區的水利工程進行了統計,并根據工程損毀程度、灌溉面積及工程建設量等情況,制訂了具體的年度建設計劃。2013年利用水利冬修共實施工程建設9處。新增蓄水量11萬立方米,涉及灌溉面積1200余畝。各灌區社員還自行投入開挖排灌土渠共約3400米,改善了排灌條件。
“農田水利合作社真是了不起!”社員之一、種糧大戶芮國翹起大拇指說。去年秋收后統計,蓄水情況較好經統一合理灌溉的2000余畝水稻,平均畝產達到510公斤;前期搶水漫灌蓄水不足和水利條件較差的4000余畝,因正值水稻孕穗灌漿期遭受干旱,平均畝產只有420公斤。
“農田水利合作社源于民間智慧,具有無限生命力。”廣德縣水務局副局長彭常勝告訴記者,種糧大戶成立農田水利合作社對現有的農田和水利設施進行集中管理、分配和改善,是探索水利工程管護的一種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