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縣農委獲悉,在農業部公布的2014年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榜單中,崇龕鎮臨江村種糧大戶滕建久榜上有名,喜獲“全國種糧大戶”榮譽稱號。
工廠化育秧給力水稻生產
2014年,滕建久在當地流轉土地768.7畝,全部用于種植水稻。他依托臨江溫室育秧大棚,實行工廠化育秧,確保了水稻高產、穩產。
“以前,水稻育秧總怕遇到倒春寒,天氣突然降溫,育出的秧苗就會被凍死,影響水稻生產。現在好了,有了溫室育秧大棚,水稻育秧可以不用再看老天爺臉色了。”滕建久說。
“工廠化育秧,就是把育種基地搬進溫室內。”滕建久介紹說,通過嚴格的溫濕度控制,既可縮短育種周期,提高秧苗的抗逆性,又直接促進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方法的推廣運用,提高了合理密植水平,而且為機械化插秧提供了標準化、高質量的秧苗,增產效果顯著。同時由于減少返青期、提前生長期,有效解決了“倒春寒”和避開“三化螟”危害期問題。
由于能在室內控制育苗前期的環境條件,為秧苗生長創造適宜的人工環境,提早播種育秧季節,有效增加水稻生長積溫,培育的秧苗素質好,也有利于提高水稻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工廠化育秧占地面積小,節約秧田,配套應用播種精選加工處理和稻種人控溫破胸催芽等技術,種子用量減少,比常規育秧省時、省種、省秧田、省工。據統計,采用工廠化育秧,播一盤機栽秧平均用時5秒,一臺播種機每天可以播種3000盤,人均達到150盤,而常規育秧每人每天可播14盤。工廠化育1畝本田水稻機栽秧苗總成本為108.6元(包括種子、農藥、肥料、人工等),平均一盤成本為6.3元;傳統育1畝本田水稻機栽秧苗總成本為171.9元,平均一盤的成本為10.1元,畝節約育秧成本63.3元。
優質良種覆蓋率達到100%
2014年,滕建久流轉的768.7畝土地,被縣里列為25個水稻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之一。他在示范區主推了高產、優質、高抗的水稻新品種F優498、Q優6號等良種,優質良種覆蓋率達到100%。在技術上,他以示范推廣優質雜交水稻品種為主,配套推廣集成高產栽培技術,主體技術推廣達到100%,其中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覆蓋率100%,水稻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90%以上。
去年8月,市農委組織有關專家對滕建久的水稻高產創建示范片進行了測產,平均畝產達到657.8公斤,最高單產747.4公斤,比崇龕鎮水稻平均畝產高出140公斤,遠遠超過了農業部水稻高產創建目標任務,被評為“農業部整縣推進水稻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核心區”。
“選用優質水稻良種,是奪取水稻高產的關鍵。”滕建久說,水稻優良品種除具備水稻新品種的基本條件外,還應具備以下幾方面條件:產量要高:高產是優良品種最基本的條件,水稻產量是由單位面積有效穗數、每穗總粒數、結實率和千粒重共同決定的。適應性要廣:就是要在大面積生產上和不同的土壤、氣候及栽培條件下,以及同一地區不同年份栽培下,都能生長良好并獲高產。品質要好:要加工出米率高,外觀好看,要好吃,在評價米質優劣的諸多指標中,整精米率、堊白率、堊白度、直鏈淀粉含量和食味最為重要。抗逆性要強:包括生物抗性(如抗稻瘟病、白葉枯病、稻飛虱等)和非生物抗生(包括耐旱、寒、澇和高溫等)。
水稻耕種收全部實現機械化
農業現代化,首先要實現農業機械化。為此,滕建久購買了20臺(套)農業機械設備,其中大型農機就有10臺(套)。
土地機耕實現100%。每到春耕時節,滕建久的大馬力旋耕機、深松機就在700多畝田間地頭忙碌起來,對所有承包地實行機耕。他說,現在耕地都用機械,比以前省事、省時多了,而且節約大量時間和投資成本。機械耕地作業比牛耕、人挖作業質量高,達到農藝作物技術要求,為水稻生長打好了基礎。
水稻機插實現100%。“水稻機械育插秧是提高水稻全程機械化水平的重要環節,是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措施。”滕建久說,機械化插秧作業的水稻,株距、行距,整齊劃一,插秧深度、均勻度一致,不僅省時、省力,還能夠提高產量。機插秧具有反青快、分蘗早、有效穗多、不易倒伏等特點。機插秧的寬行距有利于通風、光照和營養合理分配,且可在生長過程中少噴一次農藥,每畝能節約成本30元。
水稻機收實現100%。滕建久說,收割機方便靈活,操作簡單,作業成本低。他算了一筆賬:機收水稻收得快、谷粒干凈、損失小,收盡不浪費,總產量可以增收5%以上。再加上一次收割、脫粒、裝袋全部完成,比人工省時省力,節約成本。
滕建久種水稻,全面實現了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即育秧工廠化、機耕、機栽、機收、秸稈機械粉碎還田、機械烘干稻谷。
科學種水稻,畝產超千斤。2014年,滕建久收獲稻谷500余噸,向國家出售糧食500噸,實現水稻種植收入120多萬元。
一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富。滕建久致富不忘眾鄉親,他帶頭成立了潼南縣崇龕鎮糧油股份合作社,吸納臨江村499戶農民以土地入股形式加入合作社,規模種植優質水稻0.2萬畝,帶動周邊農戶種植水稻0.9萬畝,入社農戶比過去至少增收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