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作勤是佛子鎮人,養蜂采蜜有三十多年了,當初聽人說大塘村樹多花多,他連續三年來這里放群蜂采蜜了,六七十個箱蜂在果樹園格外扎眼。“這里百年大造荔樹多,花兒蜜糖濃度高,味道清香。現是“生態鄉村”火熱大干之時,大塘村這兩年丟荒的土地重新種上果苗樹苗,今年蜂蜜產量提高不少。”陳作勤高興地說。
大塘村有五十多年的養蜂傳統,由于技術欠缺,一直不成規模。村干部勞永張也養了十來箱蜜蜂,采出的蜜糖剛好夠自家食用。“外出打工老婆孩子照顧不了,在家里養蜂,如果做得好,一年下來也不比在外面掙錢差。”勞永張說。
兩年前,看著周邊村養蜂人來這兒放蜂,村里的養殖戶坐不住了。村里人養蜂戶隔三岔五跟外地的養蜂戶套近乎討教經驗。陳作勤說,光有力氣扛蜂箱還不行,養蜂也是份技術活,樹多環境好更至關重要。經指點,大家終于明白了養蜂原來秘訣不全在“養”上花功夫,樹多花好也很關鍵。
早些年,大塘村跟其他貧困村一樣,春節過后大批青壯年人紛紛背起行囊外出務工,村里的荔枝、龍眼等果樹沒人管。一些見過世面的村民,覺得在農村發展也有奔頭,或改良荔枝樹和龍眼樹品種,或種菜養豬,或嫁接苗木……幾年來丟荒的土地重新種上果苗樹苗。
大塘村黨支部書記勞德仟是苗木種植大戶,承包了近100畝山地,種植玉蘭樹、紫薇等苗木,一年下來收入相當可觀。勞德仟笑著說,“種苗木能賺錢,又能美化家園,還能招蜂引蝶。”像村勞德仟一樣,苗木種植群眾已發展到五六戶。“美麗鄉村”活動,助推全村種植果樹發展,幾年村里種植果樹每年遞增50畝以上。“樹養蜂,蜂養樹”。去年7月,在大塘村駐村第一書記穰寧引導下,由勞永張牽頭成立“靈山荔香園養蜂專業合作社”,把小打小鬧的養蜂戶聯合起來,帶動養蜂戶擴大養殖規模。從散戶養殖蜜蜂到到組建合作社發展,規模已經翻了好幾番。從100多箱發展到300多箱,現在村里有養蜂念頭的人越來越多。“幾年不回來,家鄉變美多了,我打算在網上銷售蜂蜜。”21歲的勞遠宏此前在外地務工,看好養蜂的前景,今年回鄉后加入養蜂的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