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污水處理后的尾水,也能變廢為寶種植高產蔬菜。近日,由江寧水務集團科協承辦的市科協大講堂上,東南大學教授呂錫武作《水環境生態修復的理論與實踐》報告,他建議水環境治理可以在進入自來水廠前和污水處理廠后兩個環節上下功夫,比如利用污水處理后的尾水,推廣人工濕地污染凈化型農業。
呂錫武說,南京的自來水來自長江,總體是水質較好的二三類水,但部分指標仍屬四類,各種影響水質的有機物眾多。建議采用生態修復的方式,控源截污、原位修復、異地處理、生態補水、循環流動,讓水體達到自我潔凈。比如,選擇一些相對封閉、生態環境較好的洲或者島作為備用水源地,有效控制污染源,引入長江水,強化生態修復,包括建生態護坡、種水生植物等,一般可以將水質提升1—2個等級,“這相當于在進入自來水廠前,就將水質提升。”
經過污水處理的尾水都是低污染水,一般都直接排入河道。呂錫武說,這種尾水一般都富含氮磷,完全可以變廢為寶。東大在無錫有個實驗基地,專門利用尾水種植蔬菜,一年可以種四五茬,其中空心菜當年4月種、9月收,畝產可達6000斤。由東大承接的揚子石化工業污水處理廠尾水項目,利用當地一個閑置水塘建植物浮島,引進來的尾水經過植物40小時不間斷吸收氮磷,水質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