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作套種是合理利用土地,提高作物總產量的有效途徑之一,然而由于傳統間作套種模式產量低、難以實現機械化等原因,間作套種模式難以推廣。9月29日,在永城召開的全國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示范機收現場會上,玉米、大豆實現了機械化收獲,產量也獲得提高,據專家現場測產,玉米畝產610公斤,高于當地平均水平,大豆畝產達到80公斤,“玉米不減產,多收一季大豆”,實現畝增收300元以上。
玉米大豆間作套種,最大的難題在于機械化,而在示范現場,通過擴大玉米和大豆帶間距,機械化收獲得以實現,不僅如此,利用玉米大豆施肥精播機,在播種時,還可以一次性將玉米、大豆同時播種,全程機械化,大大減少了勞動力投入。另一方面,玉米株距、穴距的縮減,保證了帶狀復合種植條件下,玉米、大豆密度與凈作相當,從而保證了作物產量,從而克服了傳統間套作產量低、難以實現機械化兩大瓶頸。
南方大豆栽培崗位專家、四川農大教授楊文鈺介紹說,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不僅能夠有效提高農民收入,還是一種生態型復合種植模式。作為豆科作物的大豆,具有良好的固氮作用,據測算,每畝大豆可固氮3公斤左右,而每公斤氮等同2公斤尿素施用量,也就是說,在每畝減施4至6公斤尿素的情況下,作物產量不會減少,因而能夠有效減少化肥施用量。除此之外,玉米和大豆秸稈均是優質的飼料,尤其是大豆秸稈,對草食性牲畜發展有益,以羊為例,每畝大豆可供3只羊做飼料使用,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提供了種養結合的新模式。
參加會議的全國農技推廣中心油料處處長王積軍在當日舉行的培訓會上說:“我國大豆進口量大、增長速度快,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模式的研究、探索與推廣應用,在保障玉米產量的同時,多收獲大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我國的大豆進口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