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張寶文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上代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執法檢查組作關于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實施情況的報告(下稱“報告”)時介紹,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今年監督工作計劃,常委會檢查組于今年4月至9月對農業法實施情況進行了檢查,并就有關情況形成報告。
張寶文指出,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在協調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農業現代化依然是短板。
正視法律實施中的困難與問題
現行農業法自2013年1月1日起經最新修訂后實施,作為涉農法律的基礎性法律,其能否得到認真貫徹實施,對既有農村方針政策,特別是土地承包政策,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強化農業基礎地位,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加強農業生態治理,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無不具有重要意義。
報告認為,近年來,農業法實施情況總體上是好的,呈現出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三農”投入逐步加大、農業科技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提上日程、農村改革力度加大、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扶貧開發取得階段性成果等成效。
對此,張寶文指出,盡管近年來農業農村經濟形勢持續向好,為“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撐,但是“三農”工作仍然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
第一,農業基礎設施仍然薄弱。由于國內外農產品價格差距擴大等原因,從2008年開始我國已從糧食凈出口國變為糧食凈進口國。耕地退化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40%以上。一些地方的農田水利設施年久失修,抗旱排澇能力不強,農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問題依然突出,不少地方農業靠天吃飯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
第二,支農資金總量偏少。近年來,各級財政支農投入數量雖然不斷增加,但與農業發展的需要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支農投入機制有待完善。
第三,農業面源污染較重。在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方面,“重發展、輕保護,重城市、輕農村,重工業、輕農業,重點源,輕面源”的情況較為普遍。我國化肥使用量偏大,利用率偏低,小麥、水稻用肥量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第四,農民持續增收困難,扶貧開發任務艱巨。農民的家庭經營性收入受成本“地板”和價格“天花板”的雙重擠壓,普通農戶種糧收益有限。扶貧開發工作中協調機制不完善、資金不足、渠道分散、監督滯后等問題仍然較為突出。
第五,糧食收儲機制有待完善。目前,我國已建立了中央、省、地(市)、縣四級儲備體系。各級財政特別是中央財政負擔了儲備糧的購銷、運輸、輪換等各個環節的費用,負擔較重。
依法促改革,補齊農村短板
對于如何確保農村在全面實現小康的進程中不拖后腿,張寶文強調,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農業法的要求,不斷鞏固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村基本經濟制度,加快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努力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健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的體制機制。
對此,報告明確提出了六點建議:
一是加大投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包括優化財政投入結構、增加財政投入總量、加快農田水利建設步伐、加大關鍵環節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深入推進涉農資金整合、努力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等內容。
二是積極推進農村改革。其中包括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搞好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完善農業投入機制,建立“三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等等。
三是充分發揮種業科技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作用。提出大力支持公益性育種研究,支持產學研相結合的育種創新體系,切實加強種業知識產權保護,鼓勵原始創新。扎實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全面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
四是加強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包括繼續實施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政策、嚴格農業投入品監管、加強面源污染防治、推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
五是加強新農村建設,加大扶貧攻堅力度。引導城鎮市政設施和服務向農村延伸,做好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的統籌規劃,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教育服務、公共醫療衛生服務等要同城鎮一起布局,共同發展。在安排扶貧投入時,向中西部地區特別是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傾斜。
六是加強涉農立法。今后一個時期要積極推進制定糧食法和農村金融法,修改種子法、農村土地承包法、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和森林法,為“三農”工作提供法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