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農作物品種自主創新和生產技術攻關取得重要突破,“十二五”期間共育成糧食和經濟作物新品種370多個,形成了一批原創性重大成果,為糧食產量“十連增”奠定基礎。
這是記者從農業部新聞辦公室10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的。
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唐珂在發布會上表示,近年來,我國培育了一大批單產高、品質好、抗逆性強的農作物新品種。培育的優質香稻品種占國內高檔香米市場70%以上,打破了國外品種在高檔米市場上的壟斷;培育的小麥新品種濟麥22,占全國小麥種植總面積的12%;培育的一系列玉米新品種,在黃淮海等地區多次創造了大面積高產紀錄。此外,還培育畜禽新品種23個、牧草新品種35個、水產養殖新品種19個。
據介紹,我國研發了一批輕簡化、標準化的先進實用技術。研發的玉米深松高產栽培技術,使示范區玉米平均每畝增產150公斤;研制了一大批高效、輕便、省力的農業機械化裝備;集成了一批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有效提升了農業生產防災減災能力。
唐珂指出,2013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2%。農業科技新進展還體現在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搭建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交易平臺,農業科研平臺和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取得新進展,構建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體系,為農業生產注入了源動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