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33萬畝小麥平均畝產達到557公斤,實現“十四連增”,至此,兗州糧食生產已連續多年保持在山東省乃至全國先進水平。兗州區農業局局長張士坤說:“兗州著重建設基礎設施,農業基本功好;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方面走在前列,農村土地適度規模流轉面積大;科技支農力度大,農業轉型升級快。”
400畝大方田 連片打造十萬畝示范區
每到晚上7點,小孟鎮太平村地頭上的多功能殺蟲燈就會定時亮起。“這種多功能殺蟲燈由于采用了綠色防控技術,減少了農藥的使用量,一盞殺蟲燈綠色防控面積可達到50畝。”兗州區農科所所長王西芝說,像這樣的殺蟲燈,在兗州現代農業示范區已經安裝了1200多盞。
從去年開始,兗州區在大安、漕河、小孟三個鎮76個村,連片打造十萬畝糧食綠色高產高效現代農業示范區,變小方田為400畝大方田,提高了機械化、規模化種植水平和土地利用率。今年示范區內“小麥玉米一體化增產模式”推廣面積以及病蟲草害統防統治面積均達到80%以上,播種、施肥、澆水、噴藥等全面實現精準化、智能化管理,糧食生產實現了全程機械化,輻射帶動全區農業轉型升級。
除“大方田”建設外,兗州實施了一批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項目。全區已有35萬畝基本農田經過了新一輪的改造建設,建成了“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內的農田灌溉實現了“刷卡澆地、省時省力”,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83,輪灌周期減少至3~5天。
土地流轉率61.2% 助力農業種植標準化
“今年通過‘靠譜作業’這個平臺的網絡訂單,我家三臺聯合收割機輪番作業。不到一周時間共作業2700畝地,比去年多割了800畝地。”兗州區興隆莊鎮三官廟村農機合作社社長關鵬鶴說,有了網絡訂單,活多了,比去年多掙一萬多塊錢。
“靠譜作業”能夠進入兗州,得感謝種植大戶劉洪廣。“我原打算成立公司,幫助農民銷售農產品。后來接觸到e田科技公司,他們倡導將‘互聯網+’的思維植入農業,這種全新的模式為種植戶和收割機手都帶來了實惠。”劉洪廣說,e田科技把兗州作為“靠譜農業”的全國首個試點縣。
兗州是農業大縣,目前土地流轉面積達30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61.2%。該區以土地入股、轉包、承包的形式鼓勵土地向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加大農業機械的更新換代,促進了農業標準化種植模式的建立。截至目前,兗州發展50畝以上種糧大戶315戶、農民合作社604家、家庭農場89家。
建農業院士工作站 堅持科技支農
今年,小孟鎮史王村建設的10畝魯原502高產創建攻關田,經省農業廳專家驗收,最高畝產達到805.9公斤,創濟寧市最高紀錄。
張士坤說,最高單產的取得主要得益于近年來兗州區推廣實施的“雙寬”種植等關鍵技術措施。為實現種植模式標準化,兗州在全區推廣應用小麥玉米一體化綠色增產模式,該模式以小麥“雙寬”種植和玉米單粒精播技術為核心,集成應用小麥——玉米秸稈雙還田、配方施肥、規范化播種、氮肥后移、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等配套高產栽培技術,實現了省水、省肥、省人工,抗病、抗倒、增效益的效果,農民每畝增加收入350元。
兗州建立了農業院士工作站,對兗州農業生產中出現的技術難題進行研究,以山東農業大學、山東省農科院為依托,建立了試驗基地、示范區、輻射區三個層次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同時,兗州建立區、鎮、村三級農業科技推廣網絡,在小麥、玉米生產的關鍵農時季節,組織百名技術人員集中進村入戶培訓指導,對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糧食種植合作社實行技術人員“一對一”長期包保,將成熟的農業技術管理成果定期向農民傳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