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山東萊蕪市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實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推廣普及水肥一體化等農田節水技術,全面提升農田水分生產率和化肥利用率,推動特色農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逐步走上發展現代節水節肥型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
水肥一體、噴灌、微灌、滴灌、小管出流,各種綜合性應用設備一應俱全。8月13日,記者在嬴泰田園有機農業基地蔬菜、果品生產區看到,水肥一體化應用在這里運轉自如,而這也成為生態高效循環利用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水肥一體化灌溉施肥體系比常規施肥節省肥料30%-50%;同時,大大降低因過量施肥而造成的水體污染問題。”公司經理潘林香說。
萊蕪市地處魯中山區,山地丘陵占86%,水資源總量為5.8億m 3,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5,而農業用水占52.6%。同時,化肥利用率偏低,年均化肥折純用量13萬噸,化肥利用率僅為30%。水肥資源約束已成為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因素。實施水肥一體化技術,有效減少肥料施用量,提高水肥利用率30%以上。新常態下,推進水肥一體化已成提高水肥利用效率、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緩解水資源緊缺的關鍵措施。
基于此,市農業部門積極加大水肥一體化試驗與示范,科學制定《萊蕪市水肥一體化實施方案》,基本形成行政、科研、推廣、企業、合作組織“五位一體”推廣機制,解決農技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截至目前,先后在萊城區聯眾、明利、嬴泰,鋼城區的康源、辛莊城嶺等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開展試驗示范,在萊城區口鎮、高莊和雪野旅游區大王莊的草莓、大棚菜、生姜,鋼城區里辛街道葡萄等果樹,示范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累計達到12000畝。以生姜高效栽培為例,大棚姜實施區全部實行水肥一體化技術,示范區內選用高質量高標準的設備和水溶肥料,安裝噴灌設施,提高示范帶動功能。其中,泰豐基地等90個棚、示范面積160畝。
實踐證明,水肥一體化技術具有節水、節肥、節藥、省工、增產、環保和改善品質等諸多優點。像嬴泰田園有機農業基地通過采用立體式栽培,安裝滴灌、涌泉灌溉等設施,把優質種苗栽培、氣霧栽培、立體栽培、秸稈反應堆、水肥一體化、節水灌溉等新技術集成應用于有機草莓種植,節約水資源,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生產的“雪萊香”草莓每斤60元、每畝產值達到25萬元,成為帶動農民增收的重要致富產業。“今年將以中西部姜蒜主產區為重點,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和安裝噴灌設施,集工程、農藝、農機和管理等措施于一體的綜合高效節水模式,開展不同灌溉方式、灌水量、施肥量等對比試驗,摸索技術參數,積極制定姜蒜水肥一體化技術模式下的灌溉制度和施肥方案。”市土肥站站長張乃國說,依據生姜、大蒜生長機理實行水肥耦合精準灌溉、施肥,形成姜蒜水肥一體化技術規程。
同時,依據糧食作物需肥規律,研究不同糧食作物不同生育階段水肥一體化營養配方方案。加快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等節水、節肥、節藥農業技術應用。遵循蔬菜(草莓、食用菌)設施農業需水需肥規律,改革耕作制度,優化種植布局,配套田間節水節肥設施,集成創新節水節肥模式,普及推廣節水節肥技術,形成蓄、保、集、節、用一體化農田節水節肥新格局。
據了解,近幾年,市農業部門積極加強市域范圍水肥一體化規劃引導,創新推進整建制鄉鎮、整建制村水肥一體化技術示范。重點在寨里、楊莊、羊里發展生姜、大蒜微噴灌節水節肥模式;在汶源、辛莊、大王莊等鎮(街道)發展果樹滴灌節水節肥模式;在方下、楊莊、寨里、高莊等鎮(街道)發展設施蔬菜滴灌節水節肥模式。逐步在方下、口鎮、張家洼、楊莊、苗山、艾山、辛莊等鎮(街道)試驗推廣小麥微噴灌、玉米滴灌節水節肥模式。“要瞄準預計到2020年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65和新增水肥一體化應用面積8萬畝以上總體目標,重點實施差異化政策和財政扶持,著力加強水肥一體化配套設備和肥料聯合研發攻關,加大水肥一體化技術培訓力度,建設一批不同模式水肥一體化示范基地,降低農民生產投入成本。”市農業局局長陶務瑞在談及今后水肥一體化發展時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