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叫白馬梁,以前農民主要種小麥,山地種麥子收入不高。我們流轉土地一畝按收獲450斤小麥算,農民除得到流轉收入外,還可以到合作社打工,這樣一來就有兩份收入了。”談及土地流轉的好處,呂強算起了經濟賬。
通過土地流轉,原本分散經營的土地被集中到種植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手中,不僅解決了“誰來種地”這個問題,還為土地集約化經營創造了條件。
“現在,我們合作社的果樹在打藥、施肥、采摘環節都實現了機械化,土地集中了,用機器耕種更方便,成本也降低了。”呂強說。
集約經營還為農業多種經營創造了條件。
“我們現在種了蘋果、核桃、櫻桃、西瓜、黃豆,還養了雞,這樣可以保證一年四季都有當季水果上市。今后,我們還準備搞個采摘園,這樣,還可以有其他收入進賬,可以抵御市場變化帶來的風險。”呂強說。
土地不僅為農業集約化經營探索出新路,也讓周邊農民嘗到了甜頭。目前,羲皇緣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發展社員110人,輻射帶動周邊農戶種植蘋果1200畝,戶均增收1萬元。
“土地流轉是好事,不過也要切合當地實際。就拿甘肅來說,河西地區地勢平緩,適合大規模耕種,就應當以統為主,這樣的集約化經營才能帶來更大效益;而隴東、隴南有的地方山大溝深,分戶經營的優勢更明顯,應當統分結合,既有序推進土地流轉,讓集約化經營發揮作用,又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供銷社等提供精細化服務,提升技術指導、品牌創建、購銷、融資等方面的服務水平,在不適宜大規模集中耕種的地區實現經營分散化、生產標準化、購銷統一化、服務一體化,這樣才能進一步提升農業效益。”天水市供銷社主任王錦江說。
前路,依舊漫漫
盡管目前已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仍有很多問題令這些農業經營的領頭人頭疼。
“我現在就為融資難發愁,2011年到現在,我已經投入1000多萬元,但農業投資大、見效慢、風險高,如果不成功,我這20年掙的錢可能都會賠進去的。”呂強說。
由于土地無法抵押貸款,呂強運營羲皇緣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資金主要來自于前期積累、抵押自有房產、朋友借款和社員入股。而前期積累和抵押房產則為其主要資金來源。盡管實力雄厚,但面對大規模投資,呂強仍有些力不從心。
“就拿冷藏來說吧,我們用的是別人的冷庫,每年光租金就要30萬元。我們的資金主要投在土地流轉和維持果園運轉上了,沒有錢建自己的冷庫。要是沒有充足的資金支持,我也不知道還能支撐多久。”談及融資問題,呂強說,“貸款難啊!我現在就希望國家、省上能出臺更多的優惠政策,這樣我們可以有更充足的資金用于發展,也可以帶動更多農民致富。”
同樣的煩惱也困擾著甘谷縣磐安鎮三十里鋪農民綜合服務社主任彭小明。
“我們社是在供銷社網店的基礎上建立的,主要為農民提供入托、就醫、培訓、農機具維修租賃、信息發布、紅白事碗碟桌凳租賃等公益性服務,每年有10萬元運行經費,但要維持這么多服務項目還是很吃力。”彭小明說。
除服務社外,三十里鋪還有朱圉果蔬專業合作社與農民資金互助社,不僅為農戶提供果蔬購銷、種植服務,還為社員提供最高額度為5000元的資金援助。但由于政策限制,資金互助社的服務范圍僅限于入社社員,且受資金制約,遠遠滿足不了合作社。
“我希望國家能出臺政策,允許資金互助社擴大服務范圍,這樣既能解決農民經營資金不足的問題,又可以幫助我們增加收益,提升服務水平。”彭小明說。
困擾蔣效勝的則是市場秩序問題。
“我們的蔣老五牌花椒是注冊商標,每粒花椒都是按照標準無害化種植、手工精選出來的。但是,現在有些人種的花椒明明夠不上這些標準,也冒用我們的商標。”蔣效勝說。
由于這些以次充好的花椒價格便宜,居然占有了一部分市場,對合作社沖擊不小。
“現在,蔣老五牌花椒已經在市場上創出了名頭,要是再讓這些以次充好的花椒發展下去,對我們的信譽一定會有損害,我希望有關部門能多為我們著想,打擊這些不法行為,這樣才能保護我們來之不易的品牌信譽,也才能引導、規范市場行為,提高花椒產業的效益。”蔣效勝說。
“現在,省上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由農業、林業、供銷等9個部門參加,為規范管理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了平臺,希望這個平臺能持續發揮作用,讓各部門更好地起到服務三農的作用,共同探索經營農業之路。”省供銷合作社合作指導處處長王亞平說。(記者 孫海峰 實習生 盛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