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0月,“三秋”生產即將落下帷幕。近日,記者在山東省濟南市商河縣20萬畝糧食高產創建示范區看到,在廣沃的土地上,到處都有各種大型機械集中作業的場景,而在每一個辛勤勞作的農民臉上,都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和對來年糧食豐產的期盼。
日前,全省糧食高產創建平臺建設推進落實會議在商河舉行。記者從會議上了解到,近年來,在省市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省、市農業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商河縣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市一號文件精神,堅持用工業化理念謀劃經營農業,重點解決“在哪兒種、種什么、怎么種、誰來種”這四個問題,有效整合農業生產、生活、生態功能,糧食生產實現持續穩定增長。
截至目前,商河縣糧食常年種植面積170萬畝,其中小麥80萬畝、玉米90萬畝,糧食高產創建示范面積達到45.73萬畝,農作物主推品種和主推技術覆蓋率、全程機械化作業覆蓋率、統防統治覆蓋率均達到100%,小麥、玉米高產攻關單產分別達到802.5公斤和1158.97公斤,糧食產量由2007年的65萬噸增加到2015年的95萬噸,占全市的1/3。
堅持科學規劃著力做好“在哪兒種”
圍繞2017年建成噸糧縣的目標,商河縣近年來堅持以濟南市糧食高產創建示范區建設為抓手,突出政策資源整合和成方連片開發,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高標準實施了“631”工程,即建設60萬畝糧食高產功能區,糧食單產突破3000斤,總產突破100萬噸,力爭達到120萬噸。
商河縣農業局局長李東武介紹,他們按照“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連、渠相通、旱能澆、澇能排”建設標準,整合國土、農業開發、農業、水利、林業、農機等涉農項目,重點打造了孫集鎮3.23萬畝糧食高產創建示范方、玉皇廟鎮3.41萬畝糧食高產創建示范方、玉皇廟鎮糧食高產創建整建制推進鎮、國家農業部糧食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鎮街糧食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等,全縣高標準良田面積達40萬畝以上。
特別是2013年以來,聚力打造總投資4.4億元的商河縣20萬畝糧食高產創建示范區,該項目是濟南市120萬畝糧食高產創建示范區的核心區、涉農資金整合的試驗區和全省涉水涉地資金整合試點的樣板區。截至目前,累計投資3.4億元,植樹30余萬株,修整道路290公里,開挖疏浚溝渠350公里,新建和維修橋涵850座,新打機井及配套600眼,新建泵站及配套50座,新建配電設施150臺套。
“通過建設提升,商河縣20萬畝糧食高產創建示范區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全面改善,農業機械裝備水平不斷提高。”李東武表示,項目區年增糧食4.9萬噸,年節水766.6萬立方米,作為建設模板在全縣60萬畝糧食高產功能區進行全面推廣,有力帶動了全縣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不斷提高。
突出源頭把控著力做好“種什么”
近年來,商河縣全面實施現代種業創新工程,在位于商河縣玉皇廟鎮的林玉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如今已成為商河縣的農作物品種展示示范評價中心。該中心的成立,不僅能大力推廣普及優良的新品種,推動全市種子產業的發展,還能有力地促進商河縣的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
據了解,該中心成立于2014年,建設總面積500余畝,設有高產攻關區、新品種展示示范區、品種大面積展示區、品種試驗區、新技術推廣示范區,同時兼有優良品種備案和質量抽檢田間鑒定功能。李東武介紹,該示范場內配套設施齊全,連續多年承擔農作物品種及配套技術試驗、展示、示范工作,田間種植管理經驗豐富。
“今年,示范中心以承接第十四屆全國種子雙交會夏玉米室外種植展示工作為契機,重點展示了全國25省565個夏玉米品種及相關技術,引進試驗和示范推廣雜交玉米品種361個、青貯玉米品種34個、籽粒機收玉米品種19個等等,逐步構建起集品種展示、技術推廣、信息交流和農民培訓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綜合平臺。”李東武說。
不僅如此,商河縣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積極開展小麥良種供種到村、技術培訓、良種包衣等服務,進一步優化了全縣良種布局,全縣12個街鎮1267萬斤小麥良種全部供應到位,良種覆蓋率達100%。
注重精耕細作著力做好“怎么種”
李東武表示,糧食高產創建示范方建設,是穩步提高糧食產能的重要抓手,是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重點措施,也是糧食高產創建平臺建設的重要內容。
為此,商河縣把小麥、玉米作為一個糧食生產系統,通盤考慮周年糧食生產,大力開展綠色增產模式攻關,集成推廣小麥、玉米“雙晚”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有效調控作物生育進程,優化周年資源分配,逐步實現“藏糧于技”;著力提升農機裝備水平,積極扶持大型專業化農機服務組織,綜合采取統一組織作業、訂單式作業和代耕代種式作業等多種方式,全縣農機總動力達110萬千瓦、百畝耕地擁有機械動力達101千瓦,日綜合作業能力20萬畝,初步實現“藏糧于器”;堅持大面積整建制推進,全縣小麥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在全省首次實現全覆蓋,扶持培育專業化防治隊伍35家,日防治能力8萬畝,化學農藥用量下降10%,防治區糧食增收5%,實現經濟效益5000萬元,有效保障了農業生產質量和農村生態安全,率先實現“藏糧于藝”。
另外,商河縣在強化20萬畝糧食高產創建示范區項目區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創新農業項目管理工作機制、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護機制、農業新型主體培育機制、新型農民培育機制,開展糧食生育期全程技術托管服務,整建制推進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工作,推進糧食社會化、集約化、規模化生產,集成推廣綠色增產模式。
強化體制創新著力做好“誰來種”
為解決當前農村勞動力短缺、生產管理粗放、關鍵技術到田率低、種糧效益下滑等影響農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商河縣以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主線,以開展全程托管社會化服務為依托,以完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為保障,不斷創新農業發展模式。
2015年,商河縣組織實施了糧食生產關鍵技術全程社會化托管服務示范項目,示范面積5000余畝,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依托糧食種植、病蟲害專業化防治、農業機械等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統一良種供應、統一整地播種、統一肥水管理、統一病蟲防治、統一機械收獲、統一技術培訓的“六統一”全程托管技術服務,促進關鍵栽培技術全面入戶到田。
經省、市專家組測產驗收,托管區小麥平均畝產達到597.65公斤、玉米平均畝產達到674.94公斤,雙季合計單產1272.59公斤,比非托管區畝均增產131.61公斤,增產10.61%,畝增收263.22元。全托管服務示范區糧食顯著增產的同時,實現了農戶節本,畝均節本381元,其中節省物化投入成本100元、用工成本186元、機械作業成本95元。畝均節本增效553.22元,累計節本增效336.36萬元。
今年,商河縣繼續大力推進糧食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建設,整合項目資金1010萬元,培育社會化服務組織15個,打造整建制推進示范村29個,托管服務面積達到21050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