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抗”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在我國,國家層面的“限抗令”也在近日全方位升級。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使用的抗生素中,半數以上是獸用。那我國畜牧業如何才能減少使用、杜絕濫用抗生素?
減、停用飼料抗生素是趨勢
“我國在食用動物生產方面抗生素使用量預計占全球使用量的30%。”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研究員、抗菌肽及抗生素替代品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王建華介紹,抗生素在畜牧業中的使用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治療用抗生素,另一方面是歸類于藥物飼料添加劑的防病用抗生素。藥物飼料添加劑長期大量使用的另一重要動機源于其促生長作用。
由于在動物中長期使用低于治療劑量的抗生素會加速耐藥菌的產生,導致動物機體免疫力下降,造成畜產品抗生素殘留以及生態環境破壞等負面效應,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世界各國對畜牧業飼料添加劑用抗生素的使用作出限制,尤其是近10年來,限制尤為嚴格。
事實上,我國對抗生素藥物管理十分重視,但對飼用抗生素的限制起步較晚,且種類有限。近年來,隨著2015年底在食品動物中停用洛美沙星、培氟沙星、氧氟沙星、諾氟沙星4種喹諾酮類獸藥和2016年11月停止硫酸黏桿菌素的飼料添加劑用途等規定的出臺,在動物中限制減少或停止抗生素使用的政府行動明顯加速。
“目前,我國整體養殖水平不斷提高但區域差異大,動物疫病多發,抗生素既起致病作用,還起預防作用,在一段時間內,抗生素在動物疫病防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王建華說。
換言之,在飼料中“限抗”“無抗”是趨勢,但治療性抗生素短時間內仍是無法替代的。在抗生素問題上,當前畜牧業需要堅持的原則是“科學利用、逐步減用、嚴禁濫用抗生素”。
“我國的國情和養殖特點決定了禁抗之路勢必不同于歐美等國,當下我國養殖環境、飼養模式、防疫體系、管理水平、基礎設施的發展還不完善,因此飼料禁抗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實現,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廣東溫氏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大華農事業部副總裁方炳虎表示。
如何循序漸進地實現少用或禁用飼用抗生素添加劑?王建華建議,首先應該健全法律法規,建立產品負面清單和抗生素減用計劃。“第一,要以科學為依據,實事求是地制定出一套有統一目標的差異性抗生素減用停用行動計劃,確定減、停用的產品清單,實施進度和適用范圍。第二,要分時間、區域、抗生素和畜禽種類推出飼用抗生素停用計劃。第三,法律的施行需要行之有效的監管。第四,加快研發新型、高效、經濟適用的抗生素替代品。”
研發推廣抗生素替代品
除了法律和監管手段,發展抗生素替代品從技術上為抗生素減量打開了新的大門,成為抗生素替代的基礎性物化手段。
“以抗菌肽、益生菌、寡糖、有機酸、中草藥、酶制劑為代表的新興抗生素替代品能長期高效改善動物生產性能,并在殺滅病原菌、調節腸道菌群平衡方面效果顯著,具有抑制病菌繁殖、促進飼料消化吸收、增強動物免疫功能、改善體內外生態環境等功效。”王建華說。
王建華強調,這些替代品在一定程度上能減少抗生素的使用,但“抗生素減量和減品種單純依靠單一技術無法解決,必須是優良品種培育、畜禽疫病防控基礎理論與防控技術、抗生素替代品研發、養殖環境控制與糞污處理、養殖設施設備與信息化技術等幾方面技術的儲備和集成才能實現。”
據了解,這些抗生素替代品在具體使用過程中也依然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雖然農業部批準生產的飼料微生物添加劑有近40種,但在推廣和應用中也存在亟須解決的問題,比如產品標準化、差異化工作明顯不足。
再比如,抗菌肽來源廣種類多,分子質量小,自然界含量低,分離純化難,化學合成成本高,難以推廣應用,亟待建立轉基因高效低成本生產途徑。“而且抗菌肽的免疫原性、安全性、藥物動力學及其效果等方面還需要深入探討。”王建華說。
中草藥提取物則存在資源比較短缺、藥效和質量不穩定、成本高、缺乏與現代藥學接軌的相關安全性評價手段與資料等問題,且粗糙加工,大量添加、配方龐雜,基礎研究薄弱也是不可回避的難題。
今年年初國家發改委、農業部和國家林業局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指導意見》提出,引導農業投入品科學施用,提高飼料利用效率,規范飼料添加劑使用,加強飼用抗生素替代品的研發和使用,逐步減少飼用抗生素用量。
王建華說,在研發和推廣新興飼用抗生素替代品上,需要講究策略,疏堵并舉。一方面強化源頭創新,另一方面加大下游應用獎勵力度。
“強化源頭創新是鼓勵以企業為主、科研院所與企業合作的科技創新模式,設立抗生素替代品創制重大專項計劃,鼓勵研發高效、無毒、安全,生產性能和經濟性能高的抗生素替代品,并加大對企業的政策性扶持力度,快速推動新型有效抗生素替代品的研制和生產。”王建華表示,“獎勵制度就是加大對市場上‘無抗’飼、畜產品的獎勵,最大程度提升企業和個體養殖戶投入無抗養殖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