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草莓、蘋果,到大田作物水稻、小麥,農藥減量技術不僅關系到整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惠及每一位農戶。
陜西省淳化縣海升蘋果種植基地、安徽長豐標準化草莓種植園、博興縣鮑陳村的小麥示范田……今年以來,農業部“農藥使用量零增長戰略實施與應用”課題專題三“農藥減量綜合技術研究”項目組攜全國農技推廣中心、各省植保站、藥檢所、農業院校等專家來到上述種植基地現場觀摩,相關試驗證明:通過栽培管理模式改良、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應用、科學使用化學防治藥劑等手段科學種植,農藥使用量大幅下降的同時作物的品質也得到了改善,有效增加了農戶收益,助力“三農”發展。
項目主持人、中國農科院植保所袁會珠研究員介紹,農藥減量綜合技術是指農作物病蟲草害防治中,在綜合協同采用機械耕作、抗性品種種植、肥水科學管理、通風透光栽培等技術措施的基礎上,再研究制定化學防治策略,實現植物健康栽培管理與農作物病蟲草害的綜合解決方案。作為一項戰略性研究課題,項目組分別在草莓、小麥、水稻、蘋果等作物上開展了田間試驗,探索農藥減量技術路徑,從試驗結果看,采用好的作物解決方案和植物健康栽培管理模式能夠大幅減少農藥使用量。
蘋果是中國種植面積最大的果樹作物,產業發展空間巨大,但是中國蘋果病蟲害發生嚴重,農藥長期不合理且過量使用,對蘋果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形成較大壓力。作為項目承接單位,陜西農心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圍繞蘋果,開展了栽培管理、病蟲害發生規律、化合物篩選、綜合防控技術等方面的研究。通過與海升集團合作,針對其旗下各個基地的病蟲害發生情況,陜西農心為其量身打造最優植保方案。試驗結果表明:喬化密植果園,農心蘋果植保方案與傳統農藥使用方案相比,農藥使用量減少31.89%;矮化密植果園,農心植保方案比傳統喬化果園用藥方案農藥使用量減少88%。合理栽培模式加上科學的病蟲害解決方案再配合先進的植保機械,曾經一度的“老大難”——蘋果卻成了“農藥減量”行動中“瘦身”最快的作物,有力推動了當地蘋果產業的升級。
與蘋果類似,農藥減量綜合技術在大田作物上也開展地有聲有色。走在博興縣鮑陳村的小麥示范田邊,可以看到示范田小麥莖干粗,葉片和穗頭還呈現深綠色,而對照田莖干較細且有部分倒伏,穗頭基本都已成熟。經過現場測產結果表明:種子處理+新型殺菌劑噴霧+硅鉀肥+高工效藥械結合的農藥減量技術方案每平方米平均穗數為591穗,平均穗粒數為41.5個,對照田平均畝穗數為551穗,穗粒數為34.6個,在農藥減量10%的情況下小麥產量預計增產15%,實現了減量增產、節本增效的目標。
“產量增產10%左右,減少肥料、農藥20%左右。如果大面積推廣應用,到2020年,山東省可以實現減少農藥使用量10%,農藥利用率由36%提高到38%以上的目標。”山東省農藥檢定所所長楊理健對示范成果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
據了解,“農藥使用量零增長戰略實施與應用”課題由農業部農藥檢定所組織實施,課題設置了農業發展與農藥品類結構的關系、新農藥新藥械研發方向及促進機制、農藥減量綜合技術、“互聯網+”下農藥監督管理和農化服務模式創新、“零增長”戰略下統籌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農藥科學普及與安全用藥有效實現機制等六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