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加大扶貧力度以來,有一些貧困村在執行中出現扶貧“大鍋飯”,導致精準扶貧“落不了地”。在山西省婁煩縣獨石河村,村里用下撥的50萬元買了60頭驢,全村483口人每8人分一頭驢合伙養。結果驢越養越瘦,最后還沒等養成全都賣了,直接分錢。
發展養殖脫貧致富,本來是一件好事,但獨石河村買來的60頭驢,卻像撒胡椒面似的分攤給全村老少爺們。正如“3個和尚沒水吃”的寓言一樣,8個人養一頭驢最終也養不下去了,草草賣掉分錢了事。這種“大鍋飯”式扶貧,看似公平公正,一個都沒有少,實則是誰也吃不飽,既扶不了貧,也浪費扶貧資金。
“8人分一頭驢”的黑色幽默,生動地映射出當下一些地方的扶貧困局。盡管中央一再強調精準扶貧,但這些地方仍停留在過去粗放扶貧的層面,具體表現為貧困居民底數不清,扶貧資金“天女散花”,存在人情扶貧現象。表面上看,粗放扶貧是工作方法存在問題,實質反映的是干部的群眾觀念的大問題,不可小覷。
“大鍋飯”式扶貧,暴露出一些基層干部擔當意識缺失。農村是典型的“熟人社會”,在貧困戶與村里大多數村民貧富差距不是太大的情況下,一些村干部擔心只給貧困戶不給非貧困戶容易產生矛盾,就在精準施策上搞平均主義,誰也不得罪。同時,“大鍋飯”式扶貧,還折射出基層干部蜻蜓點水的工作作風。俗話說,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每戶貧困戶的家庭情況不同,致貧原因各異,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針對性地選擇幫扶措施。全村搞扶貧“大鍋飯”,往往是一鍋夾生飯,并不適合每個人的胃口。獨石河村繼“扶貧驢”之后又搞了“扶貧羊”,依舊是全村按人頭分,1人一只羊。有的貧困戶家庭老的老、病的病,種地都顧不過來,更別提照顧牲口,索性將分到的羊一賣了事。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脫貧攻堅的基本方略。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平均分配的做法背離了精準扶貧的精神,帶來扶貧中的低質、低效問題,勢必影響貧困人口如期脫貧目標實現,損害黨和政府公信力。因此,必須變“大鍋飯”為“自助餐”,由當地政府部門和對口幫扶單位在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向群眾推薦適合發展的項目,幫助貧困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自由選擇,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戶施策。
做好扶貧“自助餐”,首先要做到公開透明。在加強精準扶貧政策宣傳的同時,建立扶貧資金信息披露制度及扶貧對象、扶貧項目公告公示制度,保證精準扶貧在陽光下運行。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只要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就能夠贏得群眾的理解和支持,避免不必要的矛盾糾紛。其次,建立健全績效考評和監督問責機制,凡對扶貧工作不擔當、不作為,扶貧方式方法簡單,脫離實際等情形,一律追究責任,從而倒逼有關部門和黨員干部俯下身子,吃透“精準”二字,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從“千篇一律”到“私人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