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如今也是世界上農藥生產和使用大國樂,但其實我國農藥行業環境十分嚴峻,大量中低端農藥產品充斥市場,而高端產品只能靠從國外進口,現在已經嚴重影響到市場的健康發展,因此國內農藥企業還需向中高端市場靠攏。
國內農藥企業還需向中高端市場靠攏
長期以來,國內高端農藥市場被六家外資巨頭壟斷,國內企業則在中低端市場大打價格戰。同時,農藥行業近兩年正經歷低迷期,部分中小企業因技術、規模、資金等方面競爭力落后先后退出市場,六家外資巨頭亦選擇并購整合抱團過冬。目前行業洗牌仍在繼續,企業轉型勢在必行。
中國是農藥生產和消費大國,農藥企業數量眾多,在工信部核準有效期內的農藥企業共1870家,其中原藥生產企業488家,制劑加工企業1175家,衛生用藥企業207家。在農業部有有效農藥登記證的企業2213家,原藥登記的755家,僅登記制劑的1464家,僅登記衛生制劑的約250家。
但尷尬的是,長期以來國內農藥產業的發展依賴粗放式增長和產能擴張的速度比拼,造成吡蟲啉、阿維菌素、草甘膦、乙草胺等主流農藥品種呈現供大于求的狀況。由于產品同質化嚴重、以低價競爭為主,農藥企業和品牌較弱,利潤也不高。
相比之下,常年領跑農藥行業先正達、拜耳、巴斯夫、陶農科、孟山都、杜邦等六家跨國公司,不僅在近10年來銷售額占全球農藥市場的70%——80%,還牢牢占據中高端農藥市場。
中國農藥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楊光亮認為:“國內同質化的產品和企業非常多,做精、做專是一個突破方向,前提是運營模式、方式上有突出的表現,做到產品研發突破以及生產工藝、質量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