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地舉辦首屆“精準扶貧”對接會 來自河北優質土豆直供北京
說到木蘭圍場,很多人就會想到“皇家狩獵”,幾百年的皇族統治和滿族文化,使這片土地充滿著神秘和傳奇色彩。但實際上,圍場的土豆也很有名,這里是全國最大的時差蔬菜生產基地,業內有“金蛋銀蛋”比不上圍場“土豆”的說法,土豆也以純天然、無污染聞名于國內外。日前,北京新發地成功舉辦了首屆精準扶貧產銷對接會暨2016“圍場馬鈴薯”逆向采購會,來自圍場的優質土豆直供北京“菜籃子”。
首場精準扶貧對接圍場土豆
1979年,圍場縣被農業部批準為全國馬鈴薯(俗稱土豆)種薯基地。為加快馬鈴薯生產的發展,成立了馬鈴薯研究所、馬鈴薯脫毒中心,建成全國先進的馬鈴薯病毒檢測化驗室。1994年,馬鈴薯脫毒微型薯實現了工廠化生產。1995年,中美合資承德辛普勞種薯有限公司的成立,標志著該縣馬鈴薯產業初步形成了產銷一體化、農工貿相結合的產業化經營格局,成為該縣的支柱產業。
在日前舉辦的北京新發地首屆精準扶貧產銷對接會暨2016“圍場馬鈴薯”逆向采購會上,來自河北圍場的多個品種馬鈴薯亮相展臺。北京晨報記者看到,除了市場上常見的“荷十五”,還有多個富硒品種。當地的種植大戶向記者介紹了幾個暢銷品種,比如富硒雪川3號,外表黃鮮亮麗,適合鮮炒蒸燉,面口綿柔,涼拌清脆;富硒荷十四,紅皮黃肉,適合鮮炒涼拌,清香脆嫩;富硒麥肯,皮淡肉黃,適合油炸煎炒,沙軟綿密,而蒸燉則綿柔開花;富硒夏波蒂,白皮白肉,油炸條片最佳。另外,還有紫色馬鈴薯等特種產品亮相。同時進入新發地市場的還有圍場土豆薯條、薯片、水晶寬粉、紫薯粉、雪花粉等產品,吸引了不少商戶現場簽了采購大單。
新發地自有平臺開辟專區銷售
“精準扶貧是改善民生、全面小康和共享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總經理張月琳說,新發地市場每年都會做上百次農產品推介會,但是像這次對接采購會,有針對性地提出“精準扶貧”還是首次。
新發地與河北省圍場縣政府達成戰略合作,整合市場優勢資源,助力圍場縣做大做強馬鈴薯產業。張月琳介紹,2015年新發地市場馬鈴薯交易量65萬噸,其中圍場馬鈴薯占比3.84%,達2.5萬噸。未來,市場將加大與圍場的合作,著力建設新發地圍場農產品種植基地,打造當地農產品品牌化、種植規模化,幫助當地農民增產增收、脫貧致富。
在對接會上,新發地邀請了京東、美菜網等電商平臺,還有新發地市場內的商戶前來采購,此外新發地的便民菜店、便民直通車、品牌連鎖超市等,都會開辟專區銷售圍場的農產品,讓老百姓有針對性地購買到貧困縣的農產品。
“精準扶貧”產銷對接將成常態
張月琳表示,新發地作為我國農產品流通的龍頭企業,市場積極響應國家精準扶貧號召,在切實保障首都農產品安全穩定供應的同時,也為全國農產品大流通、大繁榮積極貢獻力量。“農產品批發是一項民生工程。”新發地市場成立28年來,一直以“服務首都、惠及百姓、富裕農民”為己任,依托市場優勢,利用互聯網平臺,助力商戶打造農產品品牌,探索出“新發地+互聯網+品牌農業”創新型農產品流通模式。這也成為市場在更大領域、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打贏精準扶貧攻堅戰的核心引擎。
像本次對接會,圍場馬鈴薯進入新發地并不是最終目的。張月琳說,這次不但是新發地的首次精準扶貧產銷對接會,而且也會是新發地精準扶貧的“試點”,未來針對全國貧困縣的“精準扶貧”產銷對接將成為常態。“全國有數百個國家級貧困縣,對于消費者來說,一是并不知道哪些地區是貧困縣,二是也不能準確買到貧困縣的優質農產品。”對接會的最終目的,除了幫助貧困縣的農產品打通銷售渠道,還要助力貧困縣農產品在種植、品牌、標準等方面有所提高。“要想使中國像圍場縣這樣的一大批農業貧困縣脫貧致富,需要品牌農業的助力,需要將農產品從傳統粗放的發展模式向品牌農業的發展之路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