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冬季,此起彼伏的油鋸、車輛、人聲在大興安嶺山間回蕩。但最近幾個冬天,內蒙古興安盟阿爾山市的林區卻靜寂異常。
70年前,阿爾山是內蒙古大興安嶺開發建設最早的林區之一,林業工人隨之聚集;半個多世紀的采伐,可采林木資源已近枯竭;2009年被確定為國家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2012年,在內蒙古率先實現國有林場全面停伐。
“過去,火車一響,黃金萬兩。木頭采伐下來,裝車拉走就是收入。”阿爾山市發改局東北振興辦公室主任張樹彬這樣形容曾經的輝煌。停伐后,出現大批林業富余勞動力,轉型發展成為不得不面對的重大課題。
地處大興安嶺山麓,窗外便是大城市難見到的茫茫林海,阿爾山旅游資源獨特。通過對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阿爾山2015年旅游收入實現32.99億元,同比增長26.9%。
初冬時節,氣溫低于零下20攝氏度,汽車沿著被冰雪覆蓋的山路到達白狼鎮鹿村。一直以來,這里的居民憑借大山森林的滋養繁衍生息。1998年天保工程實施,白狼林業局每年3萬多立方米采伐任務銳減到6000立方米左右。很多設備閑置,工人沒活干,多數生產單位停產或半停產,大量林業富余職工面臨轉產。
“最早只有28戶居民,近些年飼養梅花鹿效益不錯,在原來基礎上建設了新村,現在97戶居民,都是林業轉型下來的。”曾是林業工人的鹿村黨支部書記鄭曉林介紹。
“當時剛學養鹿,頭兩年每年收入也就四五千塊錢。”作為鹿村第一批居民,鄭曉林飼養的梅花鹿從最初幾頭到如今70多頭。自己忙不過來,還雇了3個工人幫忙。他正謀劃把鹿園改造成動物觀賞園,集飼養、銷售、觀光為一體,可以提高利潤。
樹不砍了,林子開始恢復,林下資源越來越豐富。木耳、蘑菇、山野菜……都是純天然綠色食品。在阿爾山市白狼天原林產公司展廳內,林產品、鹿產品、工藝品琳瑯滿目。過去是林業局二級單位,停伐轉制后3年,企業開發出了100多種林產品深加工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