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家家都住進了小樓房。”云南省晉寧縣新街鎮孫家壩村60歲村民楊水才指著右手邊一幢幢三四層的小樓,用這句話概括了如今的新生活。而在十多年前,村民還過著“上頓小瓜煮洋芋,下頓洋芋煮小瓜”的窮日子。近日,記者來到孫家壩村,采訪了村子十多年發展的歷程。
孫家壩村是一個典型的平壩村,原先是水稻的高產區。“但我們當年種水稻根本賣不了多少錢。”村民們說,以前村里一戶一年收入最多也就兩三千元,大家都是過著緊巴巴的窮日子。
據村黨總支書記程樹才介紹,上世紀90年代,有村民開始嘗試飼養奶牛,但由于缺乏統一的規劃和監管,經營一直沒有形成規模,村里的經濟狀況也沒有得到根本轉變。
“面對當時的狀況,2001年我當選村黨總支書記后,下決心要找到切合村里實際的發展項目,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在新建的村民活動中心,程樹才說。
經過充分論證并得到上級政府支持,村“兩委”決定從村里的奶牛養殖尋找突破,由村委會牽頭建蓋幾棟牛舍和一間機械擠奶車間,動員村民分散養殖,擴大規模,將奶牛業做成村里的支柱產業。
然而,當時村委會賬上不僅沒有一分錢,還欠了幾萬元的外債。程樹才說,為了推動奶牛養殖項目,他們向幾個生產合作社借來5萬元,又從銀行貸到15萬元,這樣共籌了20余萬元,修建了33間牛舍、8間擠奶房和一個牛奶冷庫。
養奶牛的硬件設施算是解決了,“但一開始村民擔心越折騰越窮,抵觸情緒很高。”村主任楊繼芬回憶說,為了鼓勵村民養奶牛,村委組織多次開展了奶牛飼養管理、疫病防治等知識培訓,為養殖戶爭取到無息小額貸款130多萬元,并與昆明一家牛奶公司簽訂了收購合同。
在村委會的帶領下,村民們陸續加入養牛的行列并嘗到了甜頭。2005年全村存欄奶牛達到1200頭,日產鮮奶7噸,養殖戶平均年收入達到3.3萬元,昔日的窮村一舉成為“云南奶牛第一村”。
但村里還有一些農戶沒有條件飼養奶牛。程樹才和楊繼芬說,為了真正帶動全村共同富裕,2006年村“兩委”又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對土地進行了統一規劃調整,讓水、電、路通到每塊田頭,帶動村民種植大棚蔬菜和花卉。目前,有半數村民加入大棚種植行列,每戶年收入可達3~5萬元。2013年,全村經濟總量達8300余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999元。
在發展集體經濟的同時,孫家壩村還大力推進了新農村建設。如今走進村里,腳下踩的全部是水泥路,路邊都有了排水渠,每隔幾十米還安裝了一盞太陽能路燈。采訪遇到村民楊水才時,他堅持要記者到家里坐坐,“你看,這是超大屏幕的液晶電視,這是冰箱,我們做飯全用上了電磁爐。”說著又扭開水龍頭,“現在的生活真是比十幾年前好了一百倍啊!”
采訪期間,適逢程樹才、楊繼芬與鎮有關領導商討發展問題。新街鎮黨委書記李紹榮對記者說,孫家壩已成為全鎮的一張發展名片,現在又面臨著云南省在滇池畔打造“古滇王國文化旅游名城”所帶來的機遇。其實,村“兩委”正在謀劃配合這一旅游項目,大力發展民俗文化和旅游服務產業,實現新的“破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