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網易CEO丁磊說要養豬,網上爭論聲一片。當時,養豬這件事在大眾眼中儼然是“臟亂差”,可到了2016年,丁磊放話說,自己管理兩萬頭豬只需要6位技術管理人員,這其中,智能管理系統功不可沒。把傳統養殖業變成技術活,這是IT男丁磊的絕招。在青島山東路附近的農灣孵化器中,一支20人的隊伍也在致力于讓 “智慧養豬模式”飛進千家萬戶,將物聯網和云計算技術融入養豬行業。創始人崔明光涉足物聯網行業8年,他的“智慧齒輪”團隊有著不小野心:不僅在于單獨的養豬系統,而是整個養豬行業的產業鏈條。
人在屏幕前盡知“豬圈事”
一邊是圈舍,一邊是電子顯示屏;圈中豬兒嬉戲,四周探頭緩轉……當物聯網在許多人心目中還是一個“高大上”的遙遠的模糊概念時,位于青島膠州的孫先生卻將其運用到了生豬養殖中。
“1號圈有頭豬遭卡了,快去處理! ”在辦公室,一名生豬養殖護理師邊盯著顯示屏,邊打電話指揮著同事。為了能及時發現這種情景,在去年還需要工作人員不停地巡邏。
除此之外,只要孫先生點開手中的一款APP,豬舍養殖概況、群體生長、飼料消耗、舍內環境等四大類,料肉比、采食次數、出欄預測全程消耗、平均體重等專業數據一應俱全,四個豬舍各個角落的監控視頻也清晰地顯示在手機上。例如豬的體重、健康程度、身份等信息,都通過豬耳朵上的電子標簽在不經意間完成。
孫先生所使用的正是青島智慧齒輪數字科技有限公司所研發的 “智慧養豬”系統,該系統把傳統養殖業變成技術活,把云計算、物聯網技術融入了養豬之中。 “智慧養豬”都由智能攝像頭全程監控,豬的身體狀況、進食量、排泄物等等通過傳感器遠程監控,運用智能耳標收集每頭豬的體征數據,豬糧的喂養則是通過自動液態飼喂系統。管理人員足不出戶,通過電腦和手機就能獲得豬舍所有信息了。
“物聯網將每一個單獨的軟硬件結合成一體,讓養豬更智能和人性化。”使用半年多,孫先生已經嘗到了物聯網、云計算給他帶來的甜頭。可以預見的是,當越來越多的農牧場使用這套智能系統后,養豬背后大數據的作用將更為讓人驚嘆。
一群“懶人”也能養好豬
“智慧養豬”是崔明光團隊打造的第三個項目,從2009年起,便組建團隊進軍了車聯網項目。 2012年,團隊又轉型ERP(企業管理計劃)企業系統研發。他們的團隊從剛進入這一高科技領域開始,就立足于通過人工智能、自動化代碼編寫來實現ERP系統的研發,這為將來快速進入特定物聯網行業打下了技術的基礎。
當時,物聯網概念經歷了大爆發,數據處理、軟硬件智能協作成為趨勢。在充分考察的基礎之上,團隊決定掘金物聯網行業,在分析了工業4.0領域、智能家居領域、大農業領域后,團隊選擇了后者。而農業細分領域更多,包括水產養殖、畜牧養殖、谷果種植等,在列舉出各方利弊后,團隊選擇了畜牧養殖方向。
之前兩次的創業經歷讓崔明光積累了足夠的經驗和資源,也精通了物聯網的各類玩法。 “做智能系統,就是為了讓大家更輕松地去做不得不做的事。 ”崔明光幽默地總結道,“說到底,我們是一群懶人。 ”
打通智慧養豬閉環
產品出來之后,團隊采用很智慧的推廣方式:首先聯系養豬企業其他產品的供應商,達成產品共贏模式,如此則省去了高昂的推廣成本;另一方面,團隊推出免費試用期,養豬企業在充分體驗之后再決定是否購買;其三,團隊采用產品月租模式,月費較低,前期容易達成交易。
“按照我們的計劃,前期產品只需要保持較低利潤即可。先培養用戶,形成黏性,所以我們的產品定價低于同行業。 ”崔明光說,這種定價邏輯來自于團隊格局,未來,他們會針對養豬企業打造實時數據采集和分時數據分析的技術,讓企業其他設備需求都用上自己的產品。按照他的規劃,會將物聯網技術運用到生豬生產的各個流程。
從飼料加工到母豬配種、分娩、保育等各個環節,護理師們不需要時時刻刻在圈舍里來回走動,可以坐在辦公室,通過計算機控制,給生豬投放飼料并合理控制生豬采食量;適時控制豬舍內溫度、濕度、空氣質量、豬群密度;對因異常現象發出的警報進行處理等,實現全程標準化、智能化運行。基地內的幾十個監控點能讓護理師對所有的圈舍進行全方位、全時段的監控。一旦發現豬場情況有異,護理師們會在5分鐘內趕到圈舍查看并處理……這些場景,都會在未來實現。
“僅青島就有大大小小近3000家養豬場,我們市場潛力很大。 ”崔明光說,從產品研發、銷售到未來戰略布局,壓力雖依然如影隨形,他們依然是那群想真正改變整個養豬行業狀態的團隊。
出欄萬頭豬只需4個人
智能化養豬最大的好處是節省大量人工,降低用工成本。比如:一家原來的養殖場,平均每出欄1萬頭商品豬需要一線員工20人,現在只要4個人,養殖基地現有存欄母豬4000頭,年出欄種豬、苗豬、商品肉豬共9萬頭,僅此一項,就可節省數百萬元用工成本。此外,智能化系統的運用,每年降低生產資料成本80多萬元,同時母豬大群智能化飼養可減少疫病的發生,提高母豬產仔率和生豬成活率,用藥成本每頭節約40元,全年綜合可增加經濟效益5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