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互聯網+”優化農業發展模式
1、網絡眾籌成“互聯網+”生態農業典范。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的跨界融合,創新基于互聯網平臺的現代農業新產品、新模式與新業態。今年5月,高坪鄉的黃久富和其余40名村民通過網絡直播種稻谷,玩轉眾籌賣大米,創新播種300畝“智慧稻田”,發起互聯網眾籌高坪高山稻米“體驗師”活動, 僅用20天時間,便籌得681份支持共計114571.5元,一舉通過網絡將遂昌高山大米品牌推向全國。
2、農業信息化助農增收。借力財政“四兩撥千斤”的杠桿作用,遂昌探索“政府+服務商+運營商”三位一體的可持續運營模式,發揮“互聯網+”積極作用,以農村電商為引領,使偏遠鄉鎮的好生態、好產品走出大山、走進城市,進一步擴大縣域原生態農產品的影響力與號召力。截至目前,遂昌已在各村建立益農信息社186個,發布各類信息100多萬條,直接或間接助農增收3000多萬元,打通農業服務農民的“最后一公里”。
二、以“互聯網+”優化農產品質量安全
1、以“生態技術”保安全。充分依托獨特的自然條件、生態優勢和傳統的耕讀文明,大力發展原生態精品農業,將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自然地融合在一起。高坪鄉茶樹坪村的300畝“智慧稻田”基地從種植到管理、收割,完全采用人工種植收割以及生態技術防治雜草病蟲,全程無農藥化肥投入。引進1000只鴨子,形成“鴨稻同田”模式,在增加產值的同時利用鴨子旺盛的雜食性和不間斷的活動,吃掉稻田里的雜草、害蟲、疏松土壤,刺激水稻生長,保障高山稻米生長的“原生態”品質。
2、以“生態溯源”促安全。在田間布置捕蟲器,利用昆蟲的趨光性對害蟲進行捕殺,全球眼可以隨時隨地通過電腦或者手機觀察水稻的生長狀況和收割情況。同時借助“避暑休閑養生高坪”微信公眾平臺,進入“生態溯源”欄目,通過視頻直播全天候監管眾籌的水稻。以農藥化肥零投入,農產品完全依靠生態技術的管理,保障農產品安全綠色無添加,確實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三、 以“互聯網+”優化農旅融合發展
1、打造休閑農業觀光區。明確“農業園區就是精品園區、農業基地就是旅游景點、特色農產品就是旅游商品”發展定位,采取生態農業與旅游業相互融合的策略,打造遂昌品牌,帶動縣域農旅結合發展。目前,全縣共創建高坪鄉縣長眾籌稻米體驗園、三仁畬鄉農業觀光體驗園、濂竹鄉花海休閑觀光園、黃沙腰鎮大洞源高山生態果蔬采摘體驗園等休閑觀光農業區點35個。
2、延長旅游“保鮮期”。 高坪特色農業精品園以“農業合作社+農家樂協會+農戶”形成抱團發展,全力拉長農旅結合“保鮮期”。農業旅游活動從插秧到割稻,再到稻草攝影等,幾乎可以做到全年無休,大大增加了農業旅游的粘合度。同時,配合建成農業觀光園和農事體驗中心讓游客感受農耕文明,以農產品展銷中心搞網絡訂單配送,讓農戶從單一的高山蔬菜種植收入轉變成多元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