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條紅色的小蟲在成堆的垃圾上蠕動,便使垃圾堆由大變小井變成肥沃的有機肥抖這是內蒙古烏蘭察布盟農民白音德勒格繁育蚯蚓的“杰作”。
1995年秋天,白音德勒格從天津、杭州等地購回40多公斤蚓種開始試養。由于內蒙古地區四季溫差大、氣候干燥,加之技術不過關,蚓種活不到幾個月便陸續死去。不服輸的白音德勒格,1999年又從南方購回十幾公斤蚓種,分別將其放入不同器皿里,觀察蚯蚓的生長情況和產卵時所需的濕度和溫度。1999年底,他終于成功地馴化出了適合北方地區生長的日本太平2號蚯蚓。這種蚯蚓壽命從以往北方地區的8個多月延長到了3年多,體長從5-6厘米增至10—15厘米,一年四季均可產卵,幼蚓成活率達100%,繁殖速度提高200多倍,吞食垃圾能力提高了25-30%。
白音德勒格從互聯網上了解到,西方許多大城市不僅利用蚯蚓處理垃圾、做藥材,還用蚓糞搞生態農業立體養殖。他還與內蒙古農業大學聯手,在呼和浩特市賽罕區搞起了蚓糞無公害農業示范基地。目前,種植的蔬菜喜獲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