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松江區泖港鎮黃橋村,廣袤平整的金色田野上,4臺聯合收割機轟隆隆地掃過,掀起一陣清新稻米香。作為滬上唯一的稻米類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松江大米”近日開鐮,市民有望在國慶節前嘗鮮今秋新米。
“今年,‘松早香一號’的種植面積達到近萬畝,幾乎比去年翻了倍。”松江區農委副主任顧曉峰介紹說,全區共種植優質稻3.1萬畝,其中9000畝為早熟品種,2.2萬畝為中晚熟品種,成熟期自9月初持續至10月底。“今年水稻長勢喜人,又將迎來一個豐收之年,松江預計能為上海市場提供優質大米1.1 萬噸。”
松江自古是江南“魚米之鄉”,素有“蘇湖熟,天下足”的美譽。上世紀50年代,松江水稻栽培專家陳永康選育的“老來青”,以米質好、口味佳聞名滬上。此后,松江又引進“寒優湘晴”“蘇香粳1號”等優質品種,“買好米到松江”成為上海市民“舌尖上的記憶”。
米粒飽滿、晶瑩透明,蒸煮之后米飯噴香、柔軟清甜,松江大米的“軟糯”在市場辨識度漸高,2014年“松江大米”成功獲評國家地理保護標志。優質的種源、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先進的技術,讓“國字號”松江大米始終保持著優良品質。
據介紹,松江區農技中心選育的早稻品種“松早香一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保留江南稻種優勢基因。“松早香一號”不僅矮稈、粗壯、不易倒伏,收割時利于機械作業,而且穗大、粒重、空癟率低,為高產穩產提供保障,因此連年在區域性試驗中摘冠,深受松江家庭農場及閔行、金山等地種植戶青睞。
“10月底上市的另一品種‘松香粳1018’也有這些特性,優質松江大米的市場供應將更為充足。”顧曉峰說。
值得稱道的是,“松香粳1018”近日剛經上海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成為具有“松江血統”的大米新成員。
泖港鎮黃橋村,地處三水匯聚的黃浦江源頭,土地平坦、河流交錯,成方連片。近年來,松江家庭農場生態化種植,茬口布局改善,土壤有機質和礦物質養分增加,耕作層普遍比常規土層厚8-10厘米,肥沃土壤賦予松江大米天然優勢。
松江區還將“松江大米”項目納入重點工作,明確松江大米年產規模逐步達到10萬畝,成為上海地產中高檔優質大米的領跑品牌。為此,松江鼓勵和引導家庭農場主由“賣稻谷”轉變為“賣大米”,延伸農業產值鏈;籌建符合認證的稻米加工基地,配套低溫儲存設施,為全年新鮮供應創造條件;總結松江大米的栽培技術,使每一名種植戶都能科學種田,確保“國字號”大米的產量和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