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漢麻,對于大慶的農民來說,還是個新鮮事兒。
“種漢麻呀,畝產值比種大苞米多出近兩倍。”農民們算著賬,興奮著。
記者從大慶市農委獲悉,今年全市種植漢麻10萬畝,當年喜獲豐收,預計純掙6000萬元。不僅如此,全市還有多條漢麻加工生產線,吸引100多名農民前去打工,又可“撈”回200萬元。漢麻種植,我市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又一新亮點。
合作社穿針引線“挑”大梁
漢麻,七分種,三分管。
如何種?有講究。春種時,省科學院、農科院的專家在田間地頭丈量好株距、調試好機器,種籽、肥料,清一色的“配套”種植。幾場透雨下過,漢麻“嗖嗖”見長。
位于肇州縣的萬向漢麻種植專業合作社,今年投資3000萬元,流轉土地5萬畝。另外,農民自種1萬畝。
據萬向合作社理事長講,他們那的6萬畝漢麻,可年產3萬噸干莖,目前已經完成收割,預計10月20日運抵產業園區進行加工。
合作社社員楊大勇,200畝地入社后,沒用他操一點心,把地“扔”給合作社,便出外打工了。秋收時,合作社幫著收,他只等著回家數錢了。
在肇州縣,不僅萬向漢麻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社員是受益者,縣里的1000多戶農民,春天時就與合作社簽了訂單,少的幾十畝,多則幾百畝。如今,收獲完畢的漢麻,正待裝車送進園區。
省科學院大慶分院院長孫宇峰說,漢麻是省科學院大慶分院選育出的纖維用型漢麻新品種,優點是高纖、優質、抗逆性強,適宜在大慶鹽堿地區示范推廣,促進漢麻產業快速、持續、健康發展。
金秋喜嘗豐收“果”
金秋時節,雙發鄉萬華方的200畝漢麻,迎來了收獲期。
據萬華方講,這幾天,他與家人正給收割完的漢麻打捆。
“漢麻割完后,不急著往回收,而是放在地里,脫膠二十多天后,再用車拉回。”萬華方告訴記者。
看著手里又細又長的漢麻,萬華方的臉上寫滿了笑意。他說一畝地純掙500多元,對于種了十幾年莊稼的他來說,以前從來沒有想過。
“就是這塊地,去年種的是苞米。因為含堿量大,風調雨順的年景一畝地才收六七百斤,純掙200元,不好的年景連成本都收不回。種漢麻就不一樣了,畝產1500斤。”萬華方對比著。
在我市,不止萬華方受益。林甸縣宏豐村第一書記楊小夫溝通聯系省科學院,為村引進漢麻種植項目。2016年,宏豐村種植漢麻1270畝,被確定為“大慶科學院漢麻繁育基地”,同黑龍江省科學院大慶分院簽訂訂單,采取合同前置、以銷定產的方式,畝效益940元左右,百姓種植漢麻熱情高漲。
同時,成立了“林甸縣宏豐村漢麻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今年種植面積達到2700畝,帶動110戶農戶致富,預計收益在250萬元左右。
“大苞米不值錢,這回漢麻種對了。”采訪中,種植戶們喜不自禁。
漢麻“串”起加工產業鏈
“漢麻,公司不僅有自己的合作社,還有加工生產線呢。”大慶市天木漢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力興奮地告訴記者。
在2萬多平方米的廠房內,廠家的工作人員,正在對兩條漢麻生產線進行調試。
據周力講,公司主營皮桿分離粗加工,投資5000萬元,采購最新型生產設備6套,可加工生產3萬噸干莖,以此來加大漢麻的附加值。
為了把漢麻產業鏈拉長加大,公司又在肇州設立了一個產業園區,名字是天木金年農業有限公司,與福建金年炭業有限公司合作,投資5000萬元,引進了兩套高科技生產設備,對皮桿分離之后的麻屑進行加工,制成煙花爆竹用的火藥炭,并由云天麻業與天木金年組成產業園區的第一期模塊。
“6萬畝漢麻,從今年的11月份到明年的4月份就能加工完。一名作業工人一天能掙150元,半年下來,每個打工的農民能收入兩萬多元。”周力說。
如今,隨著南方一些城市企業的關閉,打工潮開始退落。而天木漢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出現,對當地農民來說,增加了收入的渠道。一筆是種植收入,另一筆是打工收入,而且是守家在地,既照顧了家,又賺了錢。
“今年,我們哪也不去了,就等著漢麻加工廠開工了。”“是唄,守著家人不用走遠了。”眼下,農民們都摩拳擦掌,等著掙這份打工錢。
而天木漢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產業園區的成立,對縣區種植漢麻的百姓和地方經濟起到了一個“雙贏”、“互補”的作用,為當地一些貧困百姓早日脫貧致富起到一個奠定基礎的作用。
肇州縣委副書記馮小平說,漢麻產業具有產品內外銷市場潛力巨大、種植比較優勢明顯、生產加工附加值高等特點,肇州發展全產業鏈漢麻經濟,探索從種子培育、推廣種植、纖維加工到紡紗及附屬品制碳等環節增值空間。
市農委的專家說,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就是要因地制宜,加快結構調整,實現土地效益最大化。漢麻產業的出現,不僅引領和帶動更多農民從事漢麻種植,對加快漢麻等優良新品種的推廣應用,調整大慶種植業結構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