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米“吃口”好?別老是想著“稻花香”,上海本地的新米就不錯。記者從上海市農委了解到,今年首批搶先上市的“上海新大米”限量在上海市供應510噸,受到不少市民的歡迎,很多人紛紛表示吃出了自己小時候的味道。
大米飯,是上海人家的主食。從小吃到大,哪怕是再普通的申城市民,對于米的品鑒都“心里有數”。抓一把聞聞,煮一鍋嘗嘗,優劣立判。
長期以來,談到好米,市民都會想到東北大米,其中的佼佼者自然是“稻花香”。然而,其實就在上海本地,并不缺乏好大米。記者從市農委了解到,上海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水稻種植歷史悠久,距今已有6000多年。上海郊區憑借獨特的長江沖積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氣候四季分明,全年無霜期長,有效積溫充裕,具有盛產優秀稻米的良好生態環境,生產的國慶稻大米含有豐富的支鏈淀粉和微量元素,米飯色澤晶瑩、有光澤,食味清香、略甜,口感軟糯有彈性、冷飯不硬。
為了讓市民吃到本地好米,本市今年首次推出了“上海新大米”的品牌,拿出了510噸“一季稻”產出的大米,在滬限量發售。沒想到,這一試水之舉,受到了眾多“吃客”的推崇,不少市民紛紛表示,新大米喚醒了自己“小時候味道”的記憶。
那么,“上海新大米”究竟好在哪里?上海市農科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所長曹黎明告訴記者,首先是從采收加工完成到擺上貨架更快速,陰冷干燥貯存,味道更鮮;其次優選本地大米,生產企業精挑細選,種植過程嚴格把控,品質100%可靠;三是精選上海早熟水稻品種,比北方大米更早上市。
“為了能更適合上海人的口味,新大米在改良后更軟、更糯。”曹黎明指出,和以“長粒香”著稱的“稻花香”相比,“上海新大米”的“賣相”或許有所不及,但“吃口”卻更適合申城市民,煮飯少放水味道更佳,煮粥則更為濃稠。
上海市農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過去上海市大米種植多為“二季稻”甚至“三季稻”,口味與“一季稻”相比自然不及。今后,上海將會加大“一季稻”的上市量,4、5月份播種,9月份收割,從而讓市民吃上更多上佳的本地新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