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在位于吳忠利通區古城鎮黨家河灣村的寧夏引黃灌區,冬麥后復種水稻“一年兩熟”高效種植試驗基地,個頭不高、皮膚粗糙的市高級農藝師楊生明高興地直咧嘴笑,他說:“在咱們西北,傳統的水稻、小麥等農作物都是‘一年一熟’的種植模式。如今,‘一年兩熟’不再是夢,三年的研究試驗終于成功。”
2015年至2016年,吳忠市充分利用當地水分、養分和光熱資源,在利通區馬蓮渠鄉楊渠村開展了406畝的冬小麥后復種水稻實驗示范種植模式,經國家統計局吳忠市調查隊實產驗收畝產冬麥550公斤、水稻554.9公斤,畝純收入1267元。與冬麥+油葵、冬麥+籽粒玉米、冬麥+蔬菜、單種直播水稻、單種冬小麥等11種種植模式相比,除僅次于冬小麥+蔬菜的經濟效益外,比其余10種種植模式都高,畝增收117元-622元。由傳統的“一年一熟制”模式轉變為“一年兩熟制”模式,由套種兩熟制模式向復種兩熟制模式的轉型。
提及“一年兩熟 ”的益處,楊生明如數家珍。他說,可以調劑寧夏種植水稻與夏播作物爭水的矛盾;水稻田間雜草少,病蟲害發生較輕,減少了農藥的使用;可起到改良土壤和滅菌作用;每畝可節約用水量400立方左右;可節約化肥8公斤-13公斤尿素,減少化肥施用。
“一年兩熟”的成功也讓市金豐源農業牧草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余金興奮不已,他說:“‘一年兩熟’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可經過自己的試種,這真實的豐收數據擺在了眼前,確實每畝土地的收入增加了30%,提高了水、肥等種植資源的有效利用,達到了糧食增產,咱農戶增收的目標。”
市農牧局局長馬長貴說,“一年兩熟”種植模式取得巨大成功,對于調整農業結構、改善生態環境、緩解奶牛養殖優質飼草料緊缺矛盾、實現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發展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從社會效益看,實施“一年兩熟制”有利于促進農業結構調整,提高土地集約化程度,緩解糧、飼爭地矛盾,提高糧食產量,保證糧食安全;從生態效益看,實施“一年兩熟制”有利于增加土地覆蓋率,減少冬麥季節風蝕、沙塵危害和水土流失,美化與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從經濟效益看,實施“一年兩熟制”有利于提高糧食產量,畝產增加400公斤,比種植一生水稻、小麥套種玉米和冬麥復種青貯等種植模式畝增收300元-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