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中國的鉀肥行業的60歲生日。中國經濟進入“新時代”,中國鉀肥也必須在“新時代”施展新抱負,展現新作為。從完全依賴進口到自給率提高到50%左右,從曾經的單個養份最貴到今天的最優惠,中國鉀肥行業在近10年走過滄桑巨變。農業發展要求中國鉀肥人努力保持鉀肥的可持續供應,提質增效,以全產業鏈的思路,來想方設法節本降耗,要讓鉀肥參與土壤修復,讓國民吃上放心健康的農副產品。而實現這一切的前提條件,是充足優質的鉀肥產品,是加速推進國內外鉀資源項目的合理開發。
國內鉀肥消費預計持續增長
展望2018年國內鉀肥市場,中國化工學會化肥專業委員會鉀鹽(肥)與中微肥產業聯盟秘書長亓昭英預計,未來一年中國內鉀肥產量與2017年基本持平,消費則略有增長。
亓昭英表示:“我們預計2018年,國內鉀肥總供應量在2400萬噸KCl(折純,下同)左右,其中國產1000萬噸左右,其中青海鹽湖、國投羅鉀和藏格鉀肥的產能產量會穩定在2017年的水平,合計產量會在850萬噸KCl左右,其余小廠產量會在100-120萬噸KCl左右。進口方面,中國的獨家代理模式正在瓦解中,進口商在中國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各類直接進口渠道正在拓展,我國的進口“價格洼地”正在發生著變化。
亓昭英認為,2018年國內鉀肥表觀消費量可能達到2100萬-2200萬噸KCl,比2017年略有增長。而在國內鉀肥產量沒有明顯回落之前,價格大幅上升不太現實,市場供需壓力繼續偏大,價格會繼續回升,但幅度有限。“我國目前唯一缺少的鉀肥品種是氯化鉀,約50%需要進口,雖然2020年要達到化肥‘零增長’目標,但‘十三五’期間鉀肥消費量仍有增長可能,主要應用于復合肥、摻混肥、水溶肥生產以及作為工業硝酸鉀、碳酸鉀、氫氧化鉀的原料。
在可溶性鉀資源的查明資源量、基礎儲量和可利用儲量都有所下降的背景下,保護性開采利用青海、新疆有限的可溶性鉀資源已經引起行業重視。加速推進境外找鉀項目,加大難溶性鉀資源的產業化速度,是行業突破資源緊張困局的主要方向。
鉀肥境外開發需借“一帶一路”東風
中國鉀肥企業“走出去”已非一朝一夕,但許多問題依舊難以根本解決。一方面,企業間缺乏協調引導,相互競爭抬高了項目建設成本,另一方面,鉀肥項目投資大、周期長,且對采礦和加工經驗要求較高,一般企業往往不具資金、技術實力和管理經驗完成項目開發,存在“炒礦權”牟利的投機現象。此外,對境外項目建設困難認識不足,缺乏有效的風險防范措施,導致海外投資困難重重。例如,老撾已建成投產的2套裝置,由于尾鹽回填、廢水處理等產生高昂環保成本,導致企業喪失盈利能力并停產。
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國際產能合作企業聯盟專職副秘書長、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國際部處長王瑜表示,中國鉀肥企業“走出去”,必須認真思考可能面臨的政治風險,技術風險和障礙,項目審批手續復雜多變,基礎設施薄弱,人力資源缺乏、用工標準嚴格,各利益相關方難以協調,文化差異,稅收和法律風險,融資風險和環保壓力。
利用難溶性鉀資源提升土壤質量
硅酸鹽巖石占地殼質量的93%以上,地球的鉀主要賦存在硅酸鹽巖石中,國內化肥企業長期投入研究開發此類難溶性鉀資源,近年來已結出豐碩果實。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建明認為,難溶性鉀資源開發利用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制取鉀肥:活化其中的鉀,補充水溶性鉀資源;二是生產鉀硅鈣多元素礦物肥料:不僅利用鉀,同時還活化其中豐富的中微量元素,以全營養平衡施肥、破解“缺素”難題為目標;三是生產多功能的礦物質土壤調理劑:在全面提供礦物質養分(鉀和中微量元素)的同時,還注重調理改善土壤結構和土壤的環境功能,目標是全面修復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壤質量。
在國內耕地健康問題日益引發社會擔憂的同時,利用難溶性鉀資源開發相關土壤調理產品,是鉀肥行業一個新的發展方向。而在這一領域,國內研究水平以及產業化進程處于世界領先。劉建明介紹說:“從國際上看,美歐俄日等由于不存在缺鉀問題而較少介入本項研究。但巴西也是極度缺鉀的國家之一,因此巴西Terrativa礦業公司于2008年啟動了利用富鉀硅酸鹽巖石制取鉀肥的研發工作。該公司于2012年委托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開展相關的技術攻關,MIT取得研發突破并在2014年11月14日申報了美國專利,其技術核心與我們的水熱加壓蒸養技術類似。目前正在設計工業生產線,預計明年或后年能夠實現工業化生產。在你追我趕的行業競爭中,國內鉀肥行業有條件、有理由加快決策、立項和建設,在難溶性加資源開發領域展現‘中國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