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遠英德市橫石水鎮的黑皮甘蔗大熟上市。由于天氣適宜,今年該鎮甘蔗總體質量好,市場需求較大,甘蔗價格呈現上漲趨勢,為三年來最高,預計畝產量可達10噸以上。
橫石水鎮是英德市生態農業鎮,甘蔗是該鎮的一大特色支柱農產品,種植甘蔗已有30多年歷史,以黑皮、節高、清甜可口聞名,產量占全英德市的半壁江山。今年價格上漲,將為蔗農增收帶來利好。英德是農業大市(縣),農產品的種植是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價格關系種植戶切身利益。當前,農產品的種植仍然存在不穩定因素,尤其是種植端與銷售端的脫節,仍然是需要著力破解的問題。
確保市場信息對稱。銷路決定種植前景。正如橫石水鎮的蔗農,甘蔗作為拳頭產品、支柱產業,銷路好,則蔗農生活水平有保障,反之就會影響當地群眾的經濟生活。如甘蔗種植大戶所言,在曾經滯銷、價格不斷下滑的情況下,部分蔗農積極性受到嚴重打擊,出現不少減產、改種現象。可實際上,如果與市場不能有效銜接,信息不對稱,即便是改種,也未必能夠確保在好收成的情形下有好收入。因此,通過信息化手段,拉近與市場的距離,將有效減少盲目種植、產品滯銷的現象出現。
種植需多元化,品種應多樣化。通過專業的測量,充分了解當地土地情況,尋找適宜種植品種,用多樣化的品種種植來消解單一品種種植的市場風險。正如種植大戶龍任偉所擔心的,為預防明年農民扎堆種蔗,甘蔗再度滯銷,開始發動本村村民種植荷蘭豆、茄子等新作物,避免扎堆,規避風險。與此同時,種植要規模化。由于種植人力、面積有限,農產品的品質再好,如果沒有一定的量來支撐,也很難吸引購銷大戶的青睞,進入市場。因此,結合當前開展的農村綜合改革,推進土地碎片化整合,形成有規模的現代農業種植;結合鎮村實際,通過合作社等平臺,有效整合同類型的種植戶和種植產品,在數量和質量上同步提升;發揮駐村、扶貧等單位和人員優勢,通過他們的牽線搭橋,打通農產品的外銷渠道。
搭建銷售平臺。沒有好的銷售路徑,生產就沒有效益保證。作為種植戶,處于銷售環節的末端,付出了辛勤汗水,附加值卻普遍不高。要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就要有一個好的銷售平臺,減少銷售環節,找對消費對象。比如暢通銷往珠三角甚至港澳的渠道。此外,還可以結合當前美麗鄉村、特色小鎮、農業公園等載體的建設,主動與文旅產業結合起來,提升當地特色農產品的知名度,提升附加值,形成產品豐收、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良性循環,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