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頻現滯銷,如何利用互聯網走出“賣難”困局
滯銷病反反復復,看互聯網如何為農產品上行對癥下藥
10月份以來,突如其來的滯銷風暴,讓廣西桂林的柿子只能爛在地里。
“往年需求量都很大, 今年卻非常慘淡。”桂林市平樂縣二塘鎮的村民吳某稱,受陰雨天氣、勞動力緊缺、加工能力不足等影響,部分柿子仍在樹上沒有采摘。品相好的柿子,每斤收購價低至六七毛錢仍然沒有客商前來采購。
平樂縣宏森水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榮明說,僅他們合作社的成員就種有2萬畝柿子急需采摘。曾有老板跟他訂購每天0.5萬公斤柿餅,但他因為人手不夠生產不出來,沒敢接單。同城收購商高老板說他每年要銷售500萬公斤脆柿,但今年由于柿子品質及農藥殘留等原因,銷售情況不佳,以致還虧了26萬元。
滯銷的,不僅僅是柿子。長期以來,“滯銷”、“賣難”、“爛市”、“果農欲哭無淚”等字樣不時見諸報端。
海南陵水上百噸圣女果賣不出去;
河南滎陽近千畝大蔥滯銷免費送;
內蒙商都千畝白菜爛在地里無人采購;
陜西洛南核桃上市延后,無人采購農民損失慘重……
一、紛繁的輿論場中人們不禁要問,農產品滯銷問題原因何在?
農產品滯銷的原因是多元的,包括:產業布局規劃沒做好,農產品季節性集中上市;果蔬品種的單一,很難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的需求;流通環節不暢,倉儲、加工及冷鏈物流能力不足;農產品收獲前碰上極端天氣等。
除了難以預測的天氣因素影響外,造成農產品滯銷的原因基本可以歸結為供求信息的不對稱。多數情況下,由于農民獲取市場信息的通道閉塞或市場行情預判能力不高,他們容易受當前價格引導進行盲目種植或生產,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從而導致滯銷現象。
二、那么這一問題到底該如何解決?
1、 利用互聯網,精準對接銷售渠道
大多數農民的農產品銷售渠道較窄,銷路不暢,這就需要利用互聯網方式,精準對接商家,拓寬渠道的同時穩定價格。海南陵水果農蘇亞學今年種植了10噸圣女果,但是由于農戶銷售渠道局限,銷售價格很被動。
農業互聯網企業社員網,多年來深耕農產品上行,通過在全國范圍內展開的農產品上行服務,通過互聯網手段,真正幫助農民解決賣難問題,滯銷問題以及賣低價問題。
陵水政府與社員網展開合作后,社員網中農紅軍團隊連夜跟進,進駐陵水,線下看貨,掌握了產品品質情況,通過社員網農業大數據交易信息庫進行供需匹配,在全國百家批發市場范圍進行搜索,最后通過大數據分析,精準對接到出價最高的客商,增收近1萬元。
2、 拓寬思路創新銷售方式
傳統的銷售模式已不能適應農業市場的發展,為了在農產品滯銷時減小損失,可以將產品進行捆綁銷售。內蒙古商都縣小海子鎮很多貧困戶種植的白菜量小,銷路不暢,更沒有議價能力。社員網創新“拼單”模式,整合收集多家貧困戶種植的大白菜,形成一定規模,保證產品質量,通過社員網平臺數據分析和發布,最終對接到北京、河北、廣州等一級批發市場。
3、 政府介入利用大數據平衡供需
農業生產者很難把握市場需求,這就需要當地政府合理控制種植規模并預估產量和市場實際需求情況,建立價格引導機制,在商都縣政府的支持下,社員網在商都農產品上行交易過程中不斷積累了來自自己的銷售交易數據,并最終形成具有商都屬地化優勢的農產品可視化大數據庫。通過結合土壤信息、種植品種等多維護度農業相關數據,對當地農業發展起到指導、調控生產經營的作用,從而解決當地的因農產品品質不好而帶來的滯銷問題。
未來,隨著農業大數據的不斷完善,農產品滯銷這一頑疾會得到根本解決。像社員網這樣的農業互聯網公司,一方面通過在全國各個縣域進行的農產品上行業務產生的交易數據積累,逐步完善全國農產品交易大數據,為農產品交易價格提供參考。另一方面,在實行農產品上行服務的同時為各縣域提供品質農資服務,為縣域發展帶來生產種植解決方案,促進生產提升。積極貫徹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為中國的“三農”事業不斷努力,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