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今后3年的精準脫貧作出了重要部署。會議提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要保證現行標準下的脫貧質量,既不降低標準,也不吊高胃口,瞄準特定貧困群眾精準幫扶,向深度貧困地區聚焦發力,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加強考核監督。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脫貧攻堅成績顯著,每年農村貧困人口減少都超過1000萬人,累計脫貧5500多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下降5.7個百分點;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貧困群眾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貧困地區面貌明顯改善。”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雖然脫貧攻堅成績顯著,但劉永富坦言,我國脫貧攻堅面臨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從總量上看,目前全國農村貧困人口還有4300多萬人。越往后脫貧成本越高、難度越大。從結構上看,現有貧困大都是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弱、貧困程度深的地區和群眾,是越來越難啃的“硬骨頭”。在群體分布上,主要是殘疾人、孤寡老人、長期患病者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貧困人口以及部分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的貧困群眾。在脫貧目標上,實現不愁吃、不愁穿“兩不愁”相對容易,實現保障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三保障”難度較大。
國務院扶貧辦綜合司司長蘇國霞告訴記者,現在脫貧攻堅的主要難點是深度貧困,難在以下幾種地區:一是連片的深度貧困地區。像西藏和四省藏區、南疆四地州、四川涼山、云南怒江、甘肅臨夏等地區,生存環境惡劣,致貧原因復雜,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缺口大,貧困發生率普遍在20%左右。二是深度貧困縣,全國最困難的20%的貧困縣,貧困發生率平均在23%,縣均貧困人口近3萬人,分布在14個省區。三是貧困村,全國12.8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居住著60%的貧困人口,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嚴重滯后,村兩委班子能力普遍不強,3/4的村無合作經濟組織,2/3的村無集體經濟,無人管事、無人干事、無錢辦事現象突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在全國范圍全面打響了脫貧攻堅戰。脫貧攻堅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劉永富表示,雖然脫貧攻堅面臨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但我們一定能打贏這場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