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我畢生奮斗的最大追求和心愿。全世界有22.5億畝水稻,2012年中國的雜交稻在印度、越南、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巴基斯坦、美國等國家推廣面積達到520萬公頃,相當于7800萬畝,平均每公頃產量比當地常規品種高出2噸左右。如果世界上有一半的稻田種上了雜交稻,按平均每公頃增產2噸計算,所增產的糧食可以多養活4億~5億人口。為了對世界的糧食安全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我有一個夢想,就是讓雜交水稻覆蓋全球。
如何實現這個夢想,我有兩點建議:
一是國家為種業發展創造更好的政策環境、執法環境,加大對重點骨干企業的扶持力度,通過政府力量和市場力量相結合,促進中國民族種業的長遠高速發展,并扶植一兩個龍頭種業企業,提升其國際競爭力,走出國門,搶占國際市場。
為什么要這樣做?美國有個杜邦先鋒種子公司,全世界80%的玉米種子都是杜邦先鋒的。杜邦先鋒的雜交玉米是相對優勢,而我們的雜交水稻是絕對優勢。美國杜邦先鋒種子覆蓋了世界80%的玉米種植面積,我的目標是中國的雜交水稻要覆蓋全球水稻種植面積的一半。如果國家扶植幾個龍頭企業走出國門,以良好的科企合作為重要技術支撐,選育和推廣適合目標國生產需要的品種,再通過舉辦雜交水稻技術國際培訓班,可以大大加快雜交水稻技術覆蓋全球的步伐。
二是把湖南長沙建設成為具有重要國際地位和影響的雜交水稻種業創新中心或國際雜交水稻種業硅谷。這個建議主要基于三個理由:第一,湖南省水稻種植面積和總產量一直穩居全國第一;第二,長沙在歷史上就是四大米市之一;第三,湖南省是雜交水稻的發源地。舉全國之力,打造一個平臺,集科研力量、種子資源、優秀人才于一體,使長沙成為全國雜交水稻的研究中心、國際培訓中心、展示中心、交易中心和信息中心,為中國雜交稻提供一個更好的平臺走向全世界。
【人物簡介】
袁隆平,水稻育種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研究技術中心主任,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他帶領團隊以1株雄花敗育的野生稻為突破口,先后攻克了提高雄性不育率關、“三系”配套關、育性穩定關、雜交優勢關、繁殖制種關等“五道難關”。1976年,雜交水稻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推廣面積208萬畝,產量比常規稻增產20%。1995年,他主持研制的“兩系法”雜交水稻獲得成功,比“三系法”雜交水稻增產5%~10%。目前已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三期高產攻關目標,現在正在攻關畝產1000公斤的第四期超級雜交稻。
他先后榮獲國家特等發明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聯合國科學獎、糧食安全保證獎以及世界糧食獎、拯救饑餓(研究)榮譽獎、沃爾夫農業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