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資的消費品屬性在今天日趨明顯,眼下的問題不是要不要品牌,而是如何進行品牌運作。在這當中,生產企業最為糾結的是究竟采取單品牌策略,還是實行多品牌策略?孰優孰劣,難以決斷。
甲方 單品牌優勢在于老帶新
單品牌意味著將旗下所有的產品均放在同一個品牌之下,它最大的優勢是降低了新品推廣的成本和導入費用,可以有效借助已有的品牌效應提升新產品的市場影響力。但它的缺點也很明顯:一是會產生品牌稀釋效應,二是會在產品危機時發生株連效應。
在所有的競爭方式中,品牌競爭是最高層次的比拚,農資行業同樣如此。一款新產品公布了,別人很快跟風;一種新促銷手段出來了,別人照樣仿效。就肥料行業看,現有的產品創新和營銷創新還不足以成為企業殺手锏,尤其是市場環境不規范的背景下。而在品牌競爭的層面,比拚的是企業的綜合實力,門檻大大提高,打造品牌不是所有企業都能玩的游戲。
在品牌運作上,大致有兩種策略:單一品牌和多元化品牌,或者說是一牌一品、一牌多品。這兩種模式事實上都有成功的范例,以復合肥行業觀察,史丹利單一品牌操作得很成功,金正大多品牌戰略表現耀眼。
品牌離不開產品,我們對某個產品的定義決定了對品牌的評價。比如,一個水溶肥領域的知名品牌,如果將同樣的品牌再套用到緩釋肥上,就會對原有的水溶肥品牌形成稀釋,從而造成定位模糊的弊端。此外,如果公司的某個品牌因為發生重大質量危機,勢必會殃及所有品類,這就是單一品牌的株連效應。
乙方 品牌還是要多元化
與單一品牌相對的就是多元化品牌策略,分為母子品牌、主副品牌和復合品牌等。最經典的案例莫過于寶潔公司,以寶潔為母品牌,在此之下擁有飄柔、海飛絲等一系列知名品牌。
多元化品牌實現了品牌分隔,可以給品牌形成良好的辨識度。品牌的作用如同航向燈,消費者通過品牌發現自己的興趣點和利益點。比如海爾的“服務好”、格力空調的“掌握核心科技”等,這就是不同品牌之間的價值區分,消費者以此尋找自己需要的產品。
對農資企業而言,多元化品牌更是密集營銷的需要。單一的品牌在一個區域達到飽和之后,如果繼續增量,勢必要擴充渠道,這時就會產生渠道沖突,而設置多品牌就可以避免這一問題。與此同時,多品牌也是滿足農業需求日益多元化、個性化的需要,根據不同作物、氣候和土壤研發不同產品,并賦予不同品牌,有利于企業快速搶占市場。
與單一品牌一樣,多品牌也存在弊端,最重要的就是對企業的資源資金實力要求很高,否則就會分散了寶貴的資源,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一無所成。
無論是單品牌還是多品牌,行業內外都不乏成功的例子,關鍵還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筆者的建議是,中小企業還是以單一品牌為宜,集中力量做好一件事,在某個特定領域成為專家和領導者;大型企業在綜合權衡的基礎上,不妨多個品牌走路,但也不宜過多過濫。以農資行業目前的發展現狀看,我們還缺乏足以號令全行業的大品牌,盲目擴張不利于品牌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