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塞北陽高已是涼風習習,但步入山西大同陽高縣友宰村2000畝有機旱作釀酒高粱核心示范區,呈現給人眼前的是一片火紅。令人陶醉的不光是這田園景色,還有這高粱給農民帶來的火紅日子:貧困戶孫相杰說,其36畝耕地由玉米改種釀酒高粱后,收入可達4.5萬元,比種植玉米多增收1.3萬元。和孫相杰一樣,依靠此產業受益的貧困戶有803戶、2041口人。
同是一塊地,收入兩重天。隨行的友宰鎮副鎮長劉兆華這樣解釋:當“有機”遇上“旱作”后,旱地增收就不再難。筆者從該縣農業部門了解到,今年在陽高縣有9.8萬畝旱地由大田玉米、谷黍改種有機旱作釀酒高粱,產量可達6860萬公斤,比傳統種植玉米增產1960萬公斤,增收3528萬元,每畝多增收360元。
土地貧瘠是陽高縣致貧的重要因素之一。該縣友宰鎮就是典型。位于六棱山腳下的友宰鎮,41700畝耕地中,旱坡地就占到總耕地的65%。由于坡度大澆水難,土壤耕層淺薄,保水保肥及自然抗旱能力弱,嚴重影響作物產量的提高,制約農民增收,導致全鎮總人口中近一半是貧困人口。
如何讓貧瘠的土地產出“金”?脫貧攻堅以來,陽高干部群眾立足現狀深入思考致富出路。友宰鎮黨委書記宋庚這樣描述友宰鎮在全縣率先發展有機旱作農業的歷程:“三農一號”文件明確指出的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友宰鎮看到了出路。但往哪“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大力發展有機旱作農業,讓友宰鎮謀定了出路。但從哪抓?市有機旱作農業片區項目支持,讓友宰鎮開啟了出路。
為了做好引導示范,陽高縣格外重視友宰鎮核心示范區的建設,把該鎮最貧瘠的地域選為項目核心片區實施地,旨在凸顯比較效益,讓群眾看到希望。尤其是選擇有實力、有能力、有擔當的合作社,作為組織帶動者領著群眾干。合作社組織農民考察市場優選品種,購置設備服務種植,聘請農技專家挺起科技支撐,無償墊付種子、有機肥、地膜等農用物資支持種植,尤其是實行保底收購,“一紙訂單”讓農戶發展有機旱作釀酒高粱吃了定心丸。
一個點上著力,引出了面上蝶變。友宰鎮13個村跟風而來,面積擴大到了1.3萬畝,由此帶動輻射全縣9.8萬畝的種植面積。縣農委副主任呂海介紹說,有機旱作農業發展不僅改寫了旱地增收難的歷史,鼓了貧困戶的腰包,更重要的是拉動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