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提高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這是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調整農業結構,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必然選擇。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增強,我國農業的國內支持力度不斷加強,支持水平大幅提高,保障了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快速發展背景下農產品生產與供給的穩定,以及農業現代化的較快發展。但是,我們要清醒地看到,當前農業農村發展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新挑戰。首先,主要農產品國內價格高于國際價格,世貿規則下的“黃箱”補貼政策接近上限,農業增效、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其次,農業資源短缺,生態環境約束趨緊,在這兩道“緊箍咒”制約下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壓力增加;再次,城鄉要素加速流動,農村空心化、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在城鎮化深入發展背景下加快新農村建設任務更加艱巨。
化解當前農業農村的發展難題,破解農業現代化的瓶頸制約,必須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按照“穩糧增收、提質增效、創新驅動”的總要求,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提高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是深化農業農村改革的戰略考量。我國有占世界22%的人口,但可耕地僅占世界的約7%。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年均消費糧食5億多噸,糧食產量和消費量均占世界的1/4。在充分挖掘國內潛力的同時,充分利用國際農業資源,是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提高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要著眼于在全球范圍內優化農業資源配置,不僅要充分發揮農產品國際貿易的積極作用,也要更好地實現農業“走出去”,拓展我國的農業發展空間。鑒于大量生計型低收入人口的存在、國民購買力的限制等因素,在主要農產品國際國內價格倒掛的情況下,中國在立足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基礎上,適度進口農產品有利于緩解我國的資源環境壓力,有利于促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更可為國家糧食安全再加一道保險。目前,圍繞“一帶一路”建設,我國正在制定實施規劃,并且與相關國家進行積極溝通與協商,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理解和支持。農業“走出去”在既有成就基礎上,圍繞“一帶一路”展開新的布局也十分必要。
提高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我們必須審時度勢,最大限度地趨利避害,服務農業現代化發展乃至國家現代化發展大局。我國是當今世界上農業開放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農產品供需已然深度融入國際市場。自2004年由農產品凈出口國轉變為凈進口國以來,中國目前已成為全球第一大農產品進口國和第二大農產品貿易國。這對農業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來說,既有難得的機遇和有利條件,也有各種風險和挑戰。由于中國農業開放度高,一些產品進口量大,國際農產品市場波動對中國農業的影響越來越大。對此,我國出臺的一些政策,如臨時收儲政策主要是為了應對國際市場波動、確保國內生產和市場穩定。雖然這些政策的實際效果有待進一步評估,有些政策有待改進或調整、替代,但其必要性越來越重要。
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還需要改革創新,繼續加大對農業生產的國內支持力度。近年來中國農業國內支持水平有了較快提高,但人均水平仍然很低。雖然國家經濟增速放緩,財力緊張,但對農業的投入只能增加,不能減少,必須不斷加強和完善國內農業支持,比如加強對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蔬菜水果等農產品生產的支持,不僅對確保開放條件下中國農業健康發展至關重要,而且對確保世界糧食安全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