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是參加朝陽市政協十屆三次會議的委員們報到的日子。一大早,在大會提案組,提交上來的第一份提案——《關于進一步拓展我市設施農業規模總量的建議》引起了記者的極大興趣。這份提案就朝陽市設施農業發展進入新常態下如何進一步發展提出了很好的建議。
提案的提交人——省政協委員、市政協常委、市設施農業管理中心副主任席海軍代表市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就這份提案給記者作了詳細的介紹。市委、市政府從2011年6月份百萬畝設施農業工程完成之后,已連續三年多狠抓新建溫室大棚的提質增效和棄管閑置棚的恢復工作,設施農業總規模達到185萬畝。目前,百萬畝設施農業工程中絕大多數新建溫室大棚已經進入了常態化高效生產,我市設施農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提案中分析,我市設施農業將朝陽種植業面臨的“干旱少雨”劣勢,轉變成“光熱資源豐富”的優勢,是我市種植業中最具優勢的產業,農業產品種類多,不僅有蔬菜,還有食用菌、果樹、花卉、棚內養殖,且后者種植面積比例在逐年增加,多種類的產業格局足以抵抗市場風險;但目前還有拓展潛力,不能松懈。從全國設施農業蓬勃發展的趨勢看,我市若停止擴充總量,現有的規模優勢將迅速被發展快的地區取代,就會喪失競爭力;對于農業產業化來說,規模不足是農業產業化水平提升不起來的一個主要原因。一些地方的設施農業效益還不夠好,決不是設施農業面積太大,恰恰相反,還是在于我市的規模不夠,還沒有真正形成強大的生產基地、集散地,市場還沒有真正做起來。只有規模化,才有高效化。
市委書記蹇彪在市委九屆八次全會報告中強調:大力推進設施農業擴量、提質、增效。明確了設施農業的主攻方向。為繼續推進我市設施農業持續健康發展,這份提案在規模擴張方面提出以下建議:行政推動。在持續擴大設施農業規模總量上,政府還應充分發揮扶持引導作用。應切實加強對設施農業的領導,繼續加大投入力度,在資金、科技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品牌打造、土地流轉方面,進一步強化政府的引導、推動作用。政策調動。設立設施農業專項發展資金,突出扶持增量、扶持農民、扶持規模的原則,引導設施農業集聚發展。繼續延續百萬畝設施農業建設中關于設施農業生產區、園區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大棚建設補貼資金的一系列政策支持。制定具體有效政策,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市場拉動。積極適應產業化、市場化規律和要求,以工業化思路和理念發展現代農業,利用規模效益,比較效益來調動企業大戶、農戶從事設施農業的生產積極性。同時,積極推進中心城區的中國北方最大的設施農產品(蔬菜)集散地建設,盡早改變“買方市場”為“賣方市場”的營銷模式,通過市場拉動,推進規模迅速擴張。典型帶動。積極組織群眾到市內設施農業發展較好的地區、小區參觀學習,與種植大戶面對面交流,進行效益分析對比,堅定農戶發展設施農業的信心,激發他們建大棚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