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正是春耕農忙時節,但記者12日在大通湖區千山紅鎮南河村興隆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智能經濟大棚里,卻沒有見到一名工人。“我們的智能大棚,根本不用手動育秧,坐在辦公室動動電腦鼠標就能下指令自動育秧。”合作社負責人危應年說。大棚占地約500平方米、高5米,搭建了多層不銹鋼架,頂部有自動開合的遮陽網,四周還設置了水淋通風裝置、視頻裝備和溫控、濕度控制系統等。農戶只需在秧盤上裝上種子,通過流水線送進大棚,便可自動育秧,育秧期間無需再下田。危應年介紹,智能經濟大棚使用了物聯網技術,它通過各種傳感器連接農業生產環境,實現管理數據的自動匯聚,并通過數據分析來決定處理動作。另外,通過大棚內的視頻監控系統可實時查看棚內狀況。“育秧時節氣溫時高時低,智能大棚則可以將溫度穩定在20到25攝氏度,通過電腦、手機等實現遠程自動遙控,調節溫度、濕度。還可以打開天窗、遮陽網,把育苗的成活率從70%提高到90%。”他說,農戶們坐在家里,看看手機,就可以知道大棚內秧苗的生長情況,即使外地出差,也可以在手機的智能終端對大棚內作物進行遠程控制。
就拿育秧而言,和普通的鋼管大棚相比,使用智能經濟大棚育秧,可以節省人工,提高育秧成活率。危應年給記者算了筆賬,以晚稻為例,用人工育秧每畝可育苗1100株,通過大棚每畝可達1500株。早稻育秧時間從原來的28天減少到23天,收割時間提早一周,晚稻的產量大大增加,對于規模種植的大戶來說,生產收益增長明顯。
大通湖區農林水利局副局長韓志軍介紹,目前共有兩個智能經濟大棚投入使用,興隆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作為全市首個“吃螃蟹”者,在農業智能化發展方面起了領頭作用。智能經濟大棚充分利用物聯網技術,讓種田變得更加精確。農業設施裝上“智能大腦”,采用智能噴滴灌等技術,通過手機對系統的操控,滿足不同時間段大棚對不同溫度的要求,真正實現了農民作田不下地,遠程遙控促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