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出身農民之家,扎根稻田30余年,種出“豐谷滿倉”;他,敢為人先,用機械化裝備農業,用新品種改造農業,投身農業“創新驅動”……他,就是省勞動模范李健醒,江門市新會區三江鎮一名平凡而不普通的農民、機械化耕作的帶頭人。
30多年的種糧路上,李健醒不遺余力實行糧食品種優質化、耕作機械化、生產規模化,走出了一條發展種糧結合農業機械化生產的新路。他所創建的利農農業機械專業化合作社,至今已擁有百余戶會員,承包農田300余畝,年總產約250噸。而他,也于2013年成功申報了“高級種植師”,并獲得2013年“水稻新品種金農絲苗的推廣應用”區級科技獎三等獎,以及2014年“水稻新品種合美占的推廣應用”區級科技獎三等獎。
幫農戶免費種田
50多歲的李健醒初中畢業后就留在家鄉種地。“以前,我也做過泥水匠、當過搬運工,還幫大耕戶干農活,開過收割機。”數十年的辛勤勞作,讓李健醒意識到,“農業要高效,要發展,不能光靠農民一雙手,還要把先進的農機用起來,推廣出去。”
2000年,李健醒抓住農機補貼的優惠政策,成為三江、新會乃至江門最早實現機械化耕作的農民。“那時大家有很多疑慮,擔心機械種田不如人手種田種得好。”于是,李健醒用自己的40多畝農田做了試驗性種植,“事實是,機械化耕作不僅效率更高、更舒適,而且插秧播種的質量也高。”
規模化種植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而機械化是實現規模化的基礎。“機械化種植要出效益,就不能小打小鬧,要有規模,要推廣普及。”為此,李健醒甘愿幫農戶免費種田,他告訴記者:“只有讓大家看到機械化的好處,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實現規模化。”
如今,李健醒已從最初承包的30多畝地,逐步擴張到現在承包的300余畝地,糧食年產達250噸,總收入達到40萬多元。而且,他還采用社會化服務的模式,協助鎮內一個村民小組,在300多畝的水稻田中實施了規模化種植示范,全程實行機械化耕作和標準化管理。
“我們統一品種,統一育秧插秧,統一施肥,統一防治病蟲害,做到了規模化的集中管理。”李健醒告訴記者,借助這一系列措施,水稻的品質得到了保證,增產率達到25%,并引導水稻種植進一步向精品化、品牌化方向發展。
“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
有了李健醒言傳身教的帶動,江門市三江鎮越來越多農戶以自籌資金和申請補助的形式,購入了小型收割機、插秧機等農機具,年機插面積達8000畝,對該鎮的機械化推廣起到了示范作用。2013年,李健醒聯系30多戶本地農戶,率先成立了三江鎮首個利農農業機械專業化合作社。
“隨著農機的日益普及,成立合作社將最大限度地減少農戶們分散購置機具帶來的投資浪費。具體而言,就是我們要借助合作社這個平臺,擴大作業服務范圍,提高農機利用率,節省投資,解決需求與效率的平衡。”李健醒說。
目前,利農農業機械專業化合作社已擁有農機設備插秧機1臺、收割機2臺、手扶機4臺、噴藥機1臺,激發了廣大農民投資農機的熱情,促進了本地農機化事業的發展。同時,他還積極推廣水稻良種,采用科學種植新技術,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一人事業的成功不算成功,只有大家成功才是成功;一人富裕不是富裕,只有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只要看見農戶的水稻收成好了,增收了,我就很高興。”卷起褲腳走在綠油油的田里,正在查看水稻長勢的李健醒說。而他身后,正是機械化耕作的水稻田,一眼看不到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