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既要創造條件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也不該忘記那些“沉默的大多數”
前段時間,參加了一個金融機構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面對面的座談會。座談結束后,來自金融機構的參會者紛紛感嘆:如今的農民真不簡單,和過去太不一樣了。他們不僅意外于這些種糧大戶、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對于作物種植方式、國內外農業生產形勢、糧食市場走勢的認識;更驚訝于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于期貨等金融工具的了解,某些方面的理解甚至超過了他們這些專業人士。
類似的感嘆近些年時常都會聽到。有些人感嘆農民的外表“越來越洋氣”,有些人感嘆農民的頭腦“越來越精明”。“意料之外”的農民形象,讓他們感受到強烈的震撼。
事實上,這種震撼的深處是對農民的不了解。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和著農業、農村的發展節拍,農民這個群體的確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當農業生產從傳統的散戶經營向集約化、組織化、社會化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轉變,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在各地不斷涌現。借助強農富農惠農的好政策,依托農村日漸豐富的信息和資金渠道等,他們成為帶動鄉親致富、建設現代農業的新生力量。
看到農民從事現代農業取得巨大進步的同時,也要看到當前出現的新問題。目前,在我國鄉村還有不少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不高、缺少致富門路,甚至一些農民還沒有脫貧。先富起來的,尚在致富路上的;外出的,留守的,務農的,經商的……農民這個群體呈現出越來越強烈的多元特性。
農民,是農業農村發展的主體。農民的發展既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也是農業現代化的歸宿,如何實現農民的現代化是解決“三農”問題最艱巨的任務。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解決好將來“誰來種地”的問題,核心也是要解決好農民問題。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全面認識農民,了解農民。
全面認知農民這個群體,首先要摒除對他們的“刻板印象”,動態地看到這個群體日漸多元、日益與現代化接軌的變化。也許當人們不再對農民的變化發出各式感嘆時,才是真正對農民有了完整而確切的認知。其次要正視現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也好,留守老人、留守兒童也好,貧困農戶也好,他們都是當下在中國廣袤農村生活著的真實的農民群體。就好比對于現今中國的認知,有著高樓大廈、完善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的現代城市是中國,依然不富、依然不美、依然較為落后的廣大農村也是中國。
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一方面要創造更多條件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因為他們代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方向。但我們也不該忘記那些“沉默的大多數”,更要想辦法讓他們過上踏實、溫暖、有“獲得感”的生活,因為只有他們的生活好了,農業農村的發展才會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