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菜農朋友向筆者大吐苦水,原來都是因盲目種植棚室蔬菜惹的禍。
朋友所在的村地處平原,是傳統的大田作物種植區,主要種植冬小麥、夏玉米以及少量的經濟作物。這些傳統大田作物,一畝地一年下來也掙不到一千元。聚農E購大家都想改種一些高效的經濟作物,恰好那年,鎮上組織村干部和一些黨員到山東壽光參觀考察溫室蔬菜生產項目,看到人家一個占地一畝的溫室種植反季節蔬菜,一年收入高達十來萬元,回來后,大家都有想法了,發展溫室蔬菜的積極性很高。于是,由村干部和黨員帶頭,全村一下搞起了30多個溫室。村委會在建設溫室之初就是想幫助村民尋找一條致富的門路,所以在出面調整地塊、找信用社貸款、聘請專家設計和建造溫室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搞溫室蔬菜生產的農戶都是第一次,一沒技術,二沒經驗,在整地、育苗、栽植、水肥管理等方面欠缺技術,種植的越冬茬黃瓜、茄子、西紅柿等果菜類蔬菜,在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很多。恰好那年冬天長期的陰雪天氣,蔬菜安全越冬遇到很大的挑戰。菜農迫于經濟實力,建造的溫室保溫性較差,好多秧苗遭受了嚴重的凍害,無奈之下,只好毀茬滅秧。等到第二年開春,又花高價買來甘藍秧苗,等到甘藍收獲時,菜價大跳水,低得可憐。當地沒有蔬菜交易市場,加上剛發展,蔬菜知名度很低,很少有客商前來收購,菜農不得不多走百八十里地把菜拉到縣城出售,蔬菜嚴重滯銷,收購價幾分錢一斤,賣菜的收入連雇工和運費都不夠。本來種菜熱情很高的菜農,在連續經歷兩次挫折之后,熱情的火焰熄滅了,好些人拆棚又重新種植大田作物。就這樣,折騰了一番,幾萬元錢打了水漂,還耽誤了生產收入,得不償失。
筆者認為,該村發展棚室蔬菜失敗的根源在于太盲目,典型的照抄照搬,壽光發展棚室蔬菜的成功模式,不是拿到任何一地就能隨便復制的。
該村是傳統的大田作物種植區,最大的優勢是大田生產,可以圍繞豐富的糧食產業,因地制宜地搞好相關產業的延伸和發展,如發展優質糧生產基地、小麥良種繁育基地,或面粉生產、飼料加工基地等。如果搞棚室蔬菜也不是一定不行,但要看當地是不是有發展棚室蔬菜生產的先決條件,如土壤類型、灌溉條件、交通運輸條件,以及周圍有沒有污染源、當地有沒有大型蔬菜交易市場、農戶對新技術的接納能力等,這些因素都需要考慮進去,只有條件成熟了才能發展。尤其是蔬菜新產地,還需要做好產前、產中以及產后等整個環節的配套服務。村委會要充分發揮組織和協調的作用,如聘請專家駐點服務指導,搞好對菜農的科技知識培訓,手把手地指導菜農生產。建設蔬菜交易市場、解決好產品銷路很重要,只有蔬菜賣出去了,菜農才能掙到錢,同時應注冊品牌,注重媒體宣傳等。只有這樣,蔬菜產業才能一步步發展壯大,菜農才能在生產中真正獲得較高的收益。如果不把基本功做扎實,不做好全面的調研和科學論證,只憑感覺,頭腦一熱,盲目沖動,到頭來只能是建得快,拆得快,但愿這種勞民傷財的事以后少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