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遠縣大柘鎮杞園村,有一位名叫姚善祥的老人,從1994年起癡迷蔬菜種植至今,從最初的露天種植發展至大棚基地,再到培育種苗,已滿67歲的他,每天勞動10個多小時,在蔬菜大棚里演繹著不老的人生。
放棄批發生意轉行種菜
初見姚善祥時,他正在前兩年新開辟的長田鎮長安圍里農家樂農場的大棚蔬菜基地里裝種苗營養袋。黝黑的皮膚、粗糙的雙手、消瘦的身形記錄著幾十年來務農的辛勞。如果不是他親口道來,我們真看不出眼前說話開朗、手腳麻利的老人已年近七旬。
問起老人種菜的緣由,姚善祥一下打開話匣。上世紀70年代,他便在集體生產隊承包種菜,所種的菜全部賣給果菜公司。1974年,便用種菜的錢在農村建起第一個新房。改革開放后,他轉戰啤酒批發市場,至紅火時幾乎壟斷了縣城的啤酒生意。然而他卻在1994年結束啤酒生意,干起自己熱愛的種菜的老行當。
每天在菜地勞作十多個小時
走進姚善祥的菜地里,只見苦瓜、西紅柿、絲瓜、青椒等幾十種蔬菜錯落有致,掛滿了果實。“我每天早上5點起床,呆在菜地的時間至少有10個小時以上。”姚善祥一邊整理菜地,一邊向記者介紹。從上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縣城租地種菜,姚善祥每天親力親為,對蔬菜的土壤、肥料等嚴格篩選。除了銷往縣城酒店外,他還開了間怡海綠色食品超市,專供有機蔬菜。2012年,為幫助兒子在長田長安村興辦農家樂,60多歲的他投資30多萬元,在長安村租用30畝土地,開始轉向大棚種植。為此,他專門購置一輛皮卡車,每天開車往返于縣城和長田鎮之間,獨自在菜園里拌地、種菜。如今,他的蔬菜已種植成功,來農家樂吃飯的游客既可嘗到新鮮的有機蔬菜,又能體驗采種的樂趣。“蔬菜最怕雨水,大棚可調節氣溫,減少病蟲害。”說起蔬菜經,他頭頭是道。
成功培育30多個種苗上市
在種菜的同時,姚善祥還專注于鉆研。他加入市蔬菜協會,每年到廣州參加廣東種子博覽會,用多年種菜的經驗轉向蔬菜種苗培育。“培育種苗要觀察種子能不能適應本地的土壤、氣候。”姚善祥說,早在2009年,他便開始培育雜交種苗,而每個品種雜交都要試驗6年以上。種苗培育了,還要試種兩年,看其產量如何、味道會不會變,然后才能推廣,這些年經他培育成功的蔬菜品種有20多種,其中水果蕃茄、絲瓜、白瓜等更是他的得意之作,市場銷售前景也非??捎^。為推廣自己的“科研成果”,遇上大批量批發種苗商,姚善祥還不亦樂乎,不厭其煩傳授他的種菜經。
希望育苗參加種博會
由于近年梅州蔬菜育種比較薄弱,每年的廣東種博會,梅州展位常常無商參展。去年,姚善祥開始培育種苗,想在種博會上參展,可由于沒有把握好種苗生長周期,蔬菜提前成熟,最終沒能如愿參展。然而,他并不罷休,又下決心培育平遠土椒、黑色茄子、烏仁雪豆等品種,計劃年底到種博會上參展,實現梅州展廳多年零展位的突破。
就這樣,每天有菜園相伴,在菜地勞作,年近七旬的姚善祥心情舒暢,飯吃得香,覺睡得穩,在蔬菜大棚中,演繹了一個不老的人生。